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铺就富民增收之路;戈壁滩上崛起绿洲,谱写生态治理新篇;多彩文化交融共生,同绽中华文明之光……漫步天山南北、塔河两岸,步步见新景。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时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新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全过程,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向主线发力。在新疆大地上,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着新时代民族团结与共同繁荣的新篇章。 
7月8日,固原巷社区的孩子们跟老师学习拓印。该社区在暑期开办了书法、国学、京剧等主题课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孩子心灵深处。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汤永摄 兴业惠民育福祉 浩瀚无边的太阳系、往来穿梭的宇宙飞船、灾难降临的地球……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许多画面令人印象深刻,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部分片段的渲染工作是在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完成的。克拉玛依是全疆唯一算力超过1万P的城市,建有6座大型数据中心,规模位居新疆首位、西北前列。2021年至2024年,克拉玛依云计算产业园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由5.98亿元增长至9.3亿元,平均年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从“黑色石油”到“绿色算力”,从传统资源城市到数字产业高地,克拉玛依的转型之路,是新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新疆立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锚定“五大战略定位”,加快建设“十大产业集群”,构建新疆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让各族群众富起来,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基础。 盛夏的兵团第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绿树成荫、水系连通,游客和居民们在宽敞平坦的步道上休闲、健身。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乱石裸露,环境脏乱差。按照自治区党委统一部署,综合整治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协作下展开。短短几年时间,这里变成造福群众的生态河、产业河、幸福河,成为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头屯河谷的华丽变身,是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新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严格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开展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环境整治……一项项务实举措,打造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也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绿水青山间愈发牢固。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二道桥街道固原巷社区位于新疆国际大巴扎商圈。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固原巷社区视察时指出,“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工作重心下沉,紧贴各族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 “我们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基层社区治理的强大动力,完善居民恳谈会、居民代表会议等议事协商制度,持续优化300余平方米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不断深化拓展国学课堂、京剧班等特色文化教育,实施‘三项清单’精准治理,增强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固原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耀文说。 如今,新疆各族群众正以共同奋斗创造物质财富,以共同守护建设美丽家园,以共建共治增进民生福祉。当数字经济的新动能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得益彰,当生态文明的绿色画卷与民族团结的和谐图景交相辉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在天山南北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同心共筑中华魂 暑期以来,新疆大学校史馆参观者络绎不绝。这栋位于新疆大学红湖校区的苏式黄色二层小楼,承载着学校百年历史与荣耀,连接着过去与未来。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的首站便来到该馆。“每天都有几百人来这里缅怀先烈的光辉业绩和革命精神,我们为参观者讲解,倍感欣慰。”新疆大学校史研究会会长于付恩表示,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培根铸魂作用,校史馆通过增设数字互动设备、扩充革命文物展品等方式丰富展陈,年接待量从改造前的1万余人次跃升至目前的2.5万余人次,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阵地。 如何快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研究成果转为实践应用?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建军说,新疆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全疆设立了26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基地,与和田地区、吐鲁番市等地签署协议,共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目前,该校研究团队推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领域首个专用大模型——“同心智思”1.0版已启用,将加快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深度赋能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新疆历史特别是民族发展史,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库尔勒市梨香小学,中华传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明德楼前立着孔子雕像,仿佛诉说着千年前的智慧与礼仪;礼香园里,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孔融让梨”等中华礼仪故事,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美德熏陶;笃行长廊里,各式各样的非遗作品陈列井然,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以‘礼香润心’品牌为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在润物细无声中,增进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库尔勒市梨香小学党支部书记李君说。 梨香小学的生动实践,是新疆全方位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的缩影。新疆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通过开设思政课程、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组织诗词大会和举办中小学生“手拉手”联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促进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绵绵用力中夯实根基,在久久为功中增强实效,切实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一个青少年心灵深处。 守好根脉筑根基 暮色降临,交河故城没有了白天的炽热,城内一盏盏橘红色的牛皮纸灯沿路排列,各式投影灯光点亮了成片的建筑遗迹,显现出苍凉与厚重。全新升级的夜游交河项目,通过增设古诗词投影、壁画投影等光影设备,让游客在夜色中感受千年故城的时代新生。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视察时来到交河故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他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我们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探索出一条‘系统性保护、研究性阐释、创新性利用’的新路径,生动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吐鲁番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张勇说,我们积极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超2亿元,先后实施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吐峪沟石窟等17个涉及文物本体保护、安防设施建设、展示利用提升等项目;打造“夜游交河”“夜读苏公塔”等文化体验品牌,以实景演绎等形式开展200余场演出,有形有感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群众心灵深处。 从吐鲁番的交河故城到历尽烽烟的徕宁城,从克孜尔石窟到莫尔寺遗址,从阿斯塔那出土的饺子到享誉全国的艾德莱斯绸,全区6处世界文化遗产、9542处文物遗址点、45万件馆藏文物、595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犹如璀璨星河,映照着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胸怀,见证着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治理,谱写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绚丽篇章,书写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近年来,新疆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莫尔寺遗址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建成新疆非遗馆、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等主题博物馆;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尉犁丝绸之路·长城文化博物馆获缪斯设计金奖;实施高昌片区、龟兹片区系统性保护研究;创新开展“新疆是个好地方”非遗展等品牌活动。这些实践不仅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通过考古实证、展陈叙事、活态传承等方式,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各族群众心灵深处。 从城市文化地标到乡村文化大院,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织密;从荣获国家级奖项的精品力作到多元融合的优秀作品,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质量齐升;从“村晚”舞台的载歌载舞到非遗展演的薪火相传,基层文化焕发蓬勃生机……以文润心,同心之花在天山脚下绚丽绽放。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持续推进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品牌活动,进一步丰富内容形式和有效载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古丽·阿不力木说。
责任编辑:刘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