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采访活动 | 冷水鱼“游”出产业振兴与生态修复新图景

时间:2025-07-17 17:29:10  来源:新疆新闻  作者:

7月16日,在米东区芦草沟乡人民庄子村芦花香渔业养殖场,工作人员正在抽检冷水鱼苗生长情况。(记者陈岩摄)

新疆网讯(记者贾梦妍)巍峨的博格达峰俯瞰着七月的新疆大地,见证着一场在乌鲁木齐与昌吉两地悄然发生的蓝色变革。现代化的养殖基地里“鱼跃人欢”,河流水库中珍稀鱼种重归家园——科技与生态的双桨,正合力划动冷水鱼产业这艘航船,驶向乡村振兴与水域修复的广阔蓝海。

智慧养殖

鱼苗住进“水立方”

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芦草沟乡的芦花香渔业养殖场,阳光透过顶棚洒在清澈的水面上。技术员李国宪轻轻拨动水面,刚投放的鳟鱼、鲈鱼苗如银梭般欢快游弋。“看这些小家伙多精神!”他笑着说。这个投资1300万元的现代化养殖场,3008平方米的空间内,配备紫外线消毒系统的养殖池整齐排列,恒温系统精准地将水温控制在冷水鱼最适宜的15℃—18℃。

“就像给鱼苗建造了星级酒店。”李国宪指着中控室的电子屏介绍,智能增氧系统根据溶氧量自动启停,配合生态饲料配方,既保证鱼肉蛋白质含量,又能让肉质保持“入口即化”的细腻。首批上市的冷水鱼预计中秋节前后就能“游”上市民餐桌,年产量将达130吨。

循环水革命

破解“缺水之困”

目光转向50公里外的昌吉市六工镇十三户村。在新疆海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里,景象同样令人振奋。5个直径6米、容积80立方米的巨型养殖罐(或称养殖大罐)内,五道黑和鲈鱼群游动,划出一道道银色弧线。这套投资1500万元引进的先进系统,实现了全自动化数控管理。

公司总经理陈国军敲击数控面板,过滤系统立即将养殖废水净化成清澈活水,循环利用。在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的昌吉地区,这项循环水技术彻底打破了水产养殖的自然桎梏。更令人惊叹的是其高密度养殖能力——每个80立方米的罐体能承载5吨鱼,单位水体产量达传统池塘养殖的近10倍。

正在投喂的工人马建军笑着说:“这些鱼住的是‘高层公寓’,吃的是‘营养套餐’,一个月能长200克。”目前企业已与乌鲁木齐海鲜市场签订长期订单,五道黑、鲈鱼等名优特水产品的经济效益达到传统鱼类的2—3倍。陈国军补充道,首批成品鱼体重约400克,再有一个月长至500—600克即可上市,发展前景广阔。

生态修复

“水中大熊猫”归家园

就在几天前的7月8日,位于昌吉市的头屯河楼庄子水库,一场以“加快珍稀鱼类自主繁育步伐,补充和恢复头屯河鱼类资源”为主题的增殖放流活动,为这幅产业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生态一笔。11万尾新疆裸重唇鱼子一代苗被小心翼翼地放归自然,活蹦乱跳的鱼苗四散游向水库深处,为头屯河水域注入了新的生机。

新疆裸重唇鱼,这种对生存环境要求严苛的新疆特色珍稀物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头屯河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昌吉州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科长钱超说:“此次投放为保护该流域生态与水生生物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头屯河楼庄子水库鱼类增殖放流站负责人王赛介绍:“在去年人工繁育及苗种培育的基础上,我们总结经验,实施精细化的疾病防控,显著提高了鱼苗成活率。”此次放流是水库建成以来的第二次,连同去年放流的5万余尾,累计放流数量已达16万余尾。水库管理站党支部书记赵海宏表示:“后续我们将持续加大科研投入,推进繁育技术,强化生态监测与保护,为这一珍稀鱼类营造更适宜的家园。”

产业链延伸

激活全域“鱼经济”

冷水鱼产业的蓬勃发展,其效益正溢出养殖池,惠及更广的乡村。

在米东区芦草沟乡人民庄子村,村党委副书记张智国正带着村民调试新到的鱼苗运输车。“我们不仅要养好鱼,还要做活‘鱼文章’。”他透露,村里已规划建设垂钓园、鱼宴餐厅和冷链加工车间,目标直指从苗种繁育到精深加工、休闲体验的冷水鱼全产业链。

在昌吉十三户村,依托30多户养殖户、3000亩养殖规模的基础(其中梭边鱼、罗非鱼、白斑狗鱼、五道黑、鲈鱼等名优特产品占比已达50%),产业升级的步伐更快。村党总支书记楚保金指着在建的研学基地说:“下个月孩子们就能来观摩高科技养鱼,中午再尝尝现烤的五道黑。”

海威渔业在村“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及政策支持下,正引领全村水产养殖向现代化转型。双方协同,将3000亩基地升级为集“生产+加工+研学+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业态。  

博峰见证

蓝色希望映天山

夕阳的余晖中,米东养殖场的投饲机启动,鱼群在水面激起阵阵欢腾的涟漪;昌吉海威车间的数控屏闪烁着精准的数据流,记录着每条鱼的成长;头屯河水库深处,新放归的珍稀鱼苗正探索着故园。从现代化工厂的“水立方”到头屯河的碧波,从产业振兴到生态修复,乌昌大地上的这场冷水鱼“革命”,远不止于养鱼方式的变革。

“这更是乡村振兴的新赛道,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如张智国所言,科技赋能下的工厂化养殖,既有效破解了水资源刚性约束,更通过创新的组织模式让农民深度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而珍稀鱼类的成功繁育与放流,则为区域水域生态修复注入了强大生力军。

在博格达峰的默默见证下,科技与生态的协奏曲正在奏响。十三户村的养殖户们聚在一起商讨引进新品种,米东区的技术员们一丝不苟地检测着水质,为下一批鱼苗的到来做准备……这片曾经“水贵如油”的土地,如今正因智慧与绿色的浇灌,绽放出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崭新“蓝色希望”。


责任编辑:冶晓玲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