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光影叙事,影鉴山河。自治区成立70年来,沧桑巨变蕴藏于一帧帧跨越时空的光影之中。石榴云/新疆日报今起推出“照片里的新疆”栏目,一起翻开尘封的影像档案,聚焦跨越时空的新老照片对比,聆听亲历者的深情讲述。透过镜头,让我们共同见证在党的领导下,新疆70年来经济腾飞、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山河焕新的辉煌历程。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梁伟 刘翔 在新疆图片库浩繁的新闻照片档案中,一张泛黄的照片凝固了历史深处的光芒。 
1952年2月,疏勒县一区一乡,农民用豆子选举村干部。袁国祥摄 1952年2月,疏勒县一区一乡的麦场上,六位贫农候选人背对乡亲而坐。农民们神情庄重,指尖捏着苞谷粒或豆子,依次投入自己信赖者的帽子中。这便是中国基层民主发轫之初的动人一幕:“豆选”。 “推选出来的这6个,都是受苦最深的贫雇农。”照片拍摄者、时任南疆军区政治部摄影干事袁国祥回忆:“选举结果,个子最高的玉苏甫得豆最多,当上了村长。”这朴素至极的豆粒,是千百年被巴依踩在脚下的农民第一次翻身作主的神圣选票。 
1955年9月,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各族代表在投票箱中投下神圣的选票。图/新疆图片库提供 三年之后,又一张照片定格历史。1955年9月,新疆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各族代表庄严落笔,在投票箱中投下神圣的选票,选举即将诞生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组成人员。这张选票,是人民权利在制度轨道上奔腾的见证。 从豆子到选票,从乡野到殿堂,人民民主制度在天山南北生根抽枝。 历史的镜头摇至70多年后的今天。新疆图片库中,2025年1月召开的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各族代表共议大计,共谋发展,肩负人民重托,脸上洋溢自信。 
2025年1月22日,自治区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图为各族代表在会前交流。图/新疆图片库提供 如今的新疆,7.4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织就了一张贯通最基层的民主网络,他们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中坚力量,也是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5366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遍及城乡。从帕米尔高原的牧区毡房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庄,民意经由这密布的网络,如无数溪流汇入民主的大江。 在克拉玛依市银河路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居民陆世春惊喜地发现,自己关于公园管理的建议竟被吸纳进《克拉玛依市城市公园广场管理条例》。他喜不自禁:“以前觉得立法遥不可及,现在咱老百姓说话真管用!”昌吉回族自治州推行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更让玛纳斯县塔西河乡的学生们坐上了温暖的“家校”定制公交。当童声赞叹“爸爸妈妈放心了”,民主已化为百姓心头之暖。 七十年风雨兼程,民主的实践形态从豆粒进化到数字选票,其精神内核却一脉相承——让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从豆选时“对大家有利益的事,我一定要办得更好”的承诺,到2024年“万名代表进万家”,各级人大代表一年听取反映群众意见建议6.5万余条、推动解决5万余件实事的数据,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新疆大地上贯通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每一环节,将人民意愿由起点铺陈至终点。 那颗1952年落入玉苏甫帽中的豆粒,已在时光里萌发为参天巨树。它深植于中国式民主的沃土,根系紧紧连结着这片土地上两千多万各族儿女的心跳与未来。
责任编辑:魏燕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