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吉利 在我的故乡叶城县,有一处极为热闹的集市,因初建时选址紧邻G219线起点里程碑,故命名“零公里”市场。 
2025年的“零公里”商业街。曹吉利供图 对“零公里”市场的第一印象来源于父亲。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许多知识分子和支边建设者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奔赴新疆,成为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的父母就是其中一员。他们跟随部队辗转多地,最终选择在叶城县的一处林场定居,这片林场,便是“零公里”市场的前身。父亲说,那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很是艰苦,住的是拿草泥混抹的“地窝子”,喝的是“渠坝水”,虽不至于挨饿,但一年到头饭桌上想见点荤腥却不易。为贴补家用,以农牧业为生的林场人,用驴车装着从地里挖出的大葱、白菜、恰玛古等,带着一杆秤,挨家挨户上门兜售。虽然效率低、成交额也很少,但这种自发性“流动交易”,却让“零公里”市场雏形初显。 2000年,我5岁。父亲说,当时新疆许多城市纷纷规划各类市场,林场也在那片低矮的土坯房原址上,建起一个由简易遮阳棚搭建的农贸市场,因为地址位于G219线和G315线交会的进藏“零公里”起点,“零公里”菜市场这个叫法逐渐兴起。 
屹立于新藏线“零公里”的天路彩门。曹吉利供图 此后几年,市场不断运营扩大,我随父母去过几次。水泥硬化的地面平坦整洁,白漆划好的摊位上停满了农户们的三轮车,上面是带着露珠的新鲜蔬果。摊位上崭新的电子秤轻便精准,十里八乡的特产让人眼花缭乱。还有不少外地菜贩开着皮卡车,兜售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巴楚瓜等。从满天星光到日暮降临,市场里来往的人络绎不绝。 2010年,“零公里”市场已经是叶城最热闹、最红火的农贸市场,6米多高的钢架,配合红蓝相间的彩钢板顶棚,有了商铺,通了水电,摊位上也搭起了半人高的柜台。凌晨四五点,天还没亮,已有菜农在灯光下,从车上搬下待售的蔬菜,在柜台上摆好,再放上手写的价签,静等客人光顾了。 我的小舅是县内最早一批引进温室蔬菜大棚种植技术的农户,“零公里”市场是他家大棚蔬菜的主要销售地。每逢寒暑假,十几岁的我常和表哥结伴守在摊位前,一个套袋称量,一个算账收钱。下午六七点,所有蔬果就卖光了。 
新藏线路标。曹吉利供图 2014年,我去乌鲁木齐上学。那时候回叶城,要乘坐近20个小时火车,有时还要从巴楚倒6个小时大巴车才能到。当我时隔4年再次走进“零公里”市场时,发现这里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彩钢板大棚、老旧商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区内火锅烧烤、自助海鲜、火烧拉面、奶茶甜品应有尽有,24小时营业的药店、美妆店、私人影院、户外用品店鳞次栉比,负一层还设有大型购物超市,蔬果米面、水产海鲜分区放置,货架上的商品种类繁多、包装精美、价格实惠……走在街头,我感慨不已。市场出口处的地标建筑天路彩门上,余秋雨先生的题词“天路零公里·昆仑第一城”,似乎也昭示着这座边远小县的腾飞。 2018年,我大学毕业返乡,成为喀什铁路公安处叶城站派出所一名民警。从单位出发,顺着宽阔的柏油路直行5分钟,就能抵达“零公里”市场。对口援疆政策施行后,在沪喀两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叶城县建成了南疆地区存储能力最强、功能最完善的冷链仓储物流基地,全县30余万亩蔬果和10余万吨畜禽得以实现错峰销售、跨距运输,“零公里”市场的销售商们不必再为本土蔬果量产低销而发愁,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节节攀升,教育质量、医疗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体系也同步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跨40年,对常年往来于G219线的旅人来说,“零公里”既是起点,也是归程,而对千万个和我一样在这里生长的人们而言,“零公里”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共同奋斗的时代缩影,更是自治区成立70年来,各族儿女同心协力、脱贫攻坚、越过苦难、迈向新征程的美好见证。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阿比拜整理) 相关报道: 我的新疆故事丨墨玉十年 沙海生花 我的新疆故事丨菜篮子里的民生跃 我的新疆故事丨胡杨年轮的见证
责任编辑: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