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打补丁”,而是织好经济生态“双面绣”。这就需要把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统筹起来,要在发展中注入更多的绿色动能,最大程度减轻对环境的侵扰和压力 代立 开采完的矿山,是弃之不顾,让“伤疤”裸露在外,还是想方设法,一边开采一边修复,最大限度减轻生态破坏,让生产和生态保持平衡? 地处伊吾的新疆疆纳矿业有限公司选择了后者。在绿色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昔日的矿山种上了红柳。一簇簇红柳,并不株高叶大,但那倔强的生机绿意,如烟的粉红柳花,正在用力地“治愈”矿山“伤病”,过程虽然会很长,但成效可期。 生态修复之难,难就难在需要花数倍的精力物力去“调理”生态机能,变混乱为有序,变梗阻为通畅,变污浊为清澈,变虚弱为健康。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并不是一家企业的觉悟和责任,而是我们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步,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必须交出的答卷。 对于新疆这样生态脆弱的地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更须望闻问切、标本兼治,在“生态修复”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乌鲁木齐完成246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到准噶尔盆地西缘(克拉玛依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东天山南麓(吐鲁番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入围国家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从“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到26次向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让台特玛湖重获新生……生态治理的大文章、工笔画,从矿山铺展向沙漠,从湖泊延展到草原,充分体现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神奇之效。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打补丁”,而是织好经济生态“双面绣”。这就需要把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统筹起来,要在发展中注入更多的绿色动能,最大程度减轻对环境的侵扰和压力。天山胜利隧道建设不外排一滴污水;塔里木油田沙漠公路零碳示范工程实现全线零碳排放……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产业,促进绿色发展与生态保护同向而行。 实践启示我们,要在因地制宜、精准施治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避免条块分割、碎片化修复,更不能敷衍塞责、草草收场,而要多拿出一些新办法、新技术、新方式,有效应对具有高度复杂性、系统性的生态修复问题,促进经济和生态良性互动。 国内很多地方在废弃矿山上,都会种上果树,甘甜的果实已经让人们尝到了生态修复的甜头。在新疆,红柳、梭梭是生命力的象征,它们虽然不长果子,但它们是生态修复的排头兵。它们更容易活,也为进一步改善环境奠定基础,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绿色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