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作为研究院的一名青年员工,我今天站在这里,想跟大家说一说研究院的过去,聊一聊研究院的一位前辈、一位传奇人物——王继谔。

说到王继谔,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在这次演讲开始前,我做了一个小调研。我随机找了32名研究院以外的员工,问他们知不知道王继谔和他的主要事迹,80%以上的员工都听说过王继谔,但是知道他主要贡献的人却很少。那么,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说一说这位前辈和那段往事。
1959年秋,王继谔已在北京石油学院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一曲旋律优美的《克拉玛依之歌》让他对祖国边疆建设、石油开发充满了憧憬。他自愿报名加入了开发大西北的行列,告别了首都,毅然踏上了西行的列车。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当年,对于王继谔来说,戈壁滩上的独山子就是他的诗和远方。
王继谔到独山子之后,被分到炼油厂搞科研,一干就是30年。

60年代中期中俄关系恶化。1967年11月,中央军委指示,要尽快研制出低温军用油,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独山子炼油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王继谔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
王继谔把铺盖搬进了实验室,查资料、搞配方,和同志们一道奋战。为了检验新产品,1968到1970年,王继谔多次带上人马,跑到新疆最寒冷的可可托海,在零下49度的极寒天气里,进行实地试验。零下49度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2018年冬天,独山子的气温一度降到零下25度,寒风刺骨,滴水成冰,在外面稍微待久了,人就受不了。但王继谔他们为了每一次试验,在极寒天气里,要待上好几个日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和反复测试,他们终于在1970年1月成功试制出了宜于坦克在极寒天气中使用的8号稠化机油,为进一步增强我军在三北地区的自卫能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王继谔老所长从事油田科研工作30年,先后解决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问题,但是在获奖成果署名中却很少有他的名字!
他生前曾说过:“科研人员挺辛苦,物质奖励有限,我能做的就是尽量从精神上鼓励他们,培养他们尽快成才。”他考虑的是整个事业、整个团队,唯独没有考虑他个人的得失。如今,老所长已经长眠于泥火山脚下,但是他的精神却一直在被传承。
2009年,研究院炼化所资源评价室被确定为中石油原油评价重点实验室之一,是中石油西部炼化企业中唯一的原油评价重点实验室。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原油评价实验室中常用的乙烯料模拟评价软件。这是一个全英文版的软件,对于一般科研人员来说,这可能也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大家注意看,图片中使用软件的是一位维吾尔族女同志——布海里切木,她是一名上个世纪90年代毕业于新疆大学的大学生。为了使用软件,从来都没有学过英语的她开始自学英语,她将软件中所有的英文专业词语对照词典一个个翻译出来。在她的口袋里,永远装着一个记满了英文单词的小本子。为了增强英语语感,每天晚上孩子练习英语听力的时候,她都在一旁默默地听。实验室新分来的研究生成了她最好的英语老师。直到有一天,当毕业于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被她的问题问住时,大家才惊奇地发现,曾经连一个单词都不认识的布海里切木,英文水平已经有了质的提高。如今的布海里切木不仅能够熟练运用软件,而且能够根据评价数据对原料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裂解原料加工建议。
2016年,央视新闻报道:随着最后一段沥青上面层的铺设成功,京新高速临白段主线全线贯通。临白段全长930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单体公路交通工程。
这段世界上穿越沙漠最长的高速公路就使用了石化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道路改性沥青产品。
2016年,道路铺设期间,以石化公司杰出青年赵泽鹏为首的技术团队先后多次前往施工地点提供技术支持。内蒙古额济纳旗地处沙漠。白天烈日炎炎,许多现场工作人员都脱水中暑;晚上,狂风大作,营地的帐篷被掀翻。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只能躲在施工车辆里瑟瑟发抖。那一刻,不知他们心中,是否会后悔,是否会想起在远方的家人。但是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团队成员又变得生龙活虎,奔走在施工现场,积极收集施工参数、跟踪观察路面成型状况。
施工地点地处沙漠,用水紧缺,项目部员工生活用水实行配给制,每人一次只能领小半桶,却要用好几天,因此,一个多月不洗头不洗澡也成了常态。团队中最年轻的小关,经常跟赵泽鹏开玩笑:“赵所,我们现在的头发,不用发型师,也能轻易地立起来;我们现在的衣服,不用洗衣机,出汗的时候,用手搓一搓,估计也能搓干净。”
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一代代科研人懂得了什么是王继谔精神、什么是吃三睡五干十六、什么是独石化科研人的责任与使命。在这样一个有付出必有回报、有发声必有回声的时代,我们要做的就是搭上滚滚向前的列车,扛起我们的历史责任,撸起袖子加油干!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