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石化

一颗工匠心 十年“淘金人”

时间:2020-12-01 09:54:41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记者 吴长占 通讯员 成梦


记者 李秦 摄

“这批产品外观均匀、无毛边,质量指标控制得很平稳……”在新区全密度聚乙烯装置造粒操作室内,劳模张永海手捧刚从排样口取回的聚乙烯粒料向记者介绍,言语间充满了自豪。

33岁的张永海,是乙烯厂聚烯烃一联合车间副主任工程师。工作十年,他从一名操作工成长为技术骨干,为石化公司打磨出一批批增效“金豆豆”。



生产一线“实力派”

踏实能干、认真负责、技术出色……车间的同事这样评价张永海。

2010年8月,张永海大学毕业来到石化公司乙烯厂聚烯烃一联合车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在化工生产装置里,全密度聚乙烯属于生产工艺流程比较复杂的。靠着一股“啃”劲、“钻”劲努力学习,张永海不断转换着“新角色”:工作不到两年当上装置聚合班长,第五年成为装置大班长,第八年成为车间副主任工程师。

2014年,石化公司组织开工技术团队赴四川石化生产五部线性聚乙烯装置执行开工指导任务,张永海是成员之一。装置开工期间,他每天认真核对现场流程,与生产五部员工一起整改问题。在投催化剂前,张永海及时发现反应器紧急泄压阀法兰泄漏烃类气体的隐患,受到四川石化生产五部的嘉奖。线性聚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后,独山子石化开工队被评为“明星开工队”,收获了感谢信和锦旗。

2017年5月至7月底,全密度聚乙烯装置迎来新产品密集开发的关键期。刚刚被聘任车间助理工艺工程师的张永海为了全身心投入到装置生产中,把妻子和半岁的孩子送到博乐的岳母家。那段时间,张永海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几乎吃住在车间,从前期与外商沟通转产方案到施工作业风险评估、现场“三剂”准备,再到系统保运、局部改造,他全程参与了产品开发工作。那年,车间完美把控各生产节点,试产安全平稳可控,顺利完成了茂金属四个新产品开发工作,丰富了石化公司高端化产品种类。

今年2月初,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班组主操发现催化剂泵出口流量呈下降趋势,车间启动应急预案。张永海赶到现场,分析判断是催化剂泵入口堵塞,指挥外操冲洗导淋、排料。十分钟后,催化剂注入;不到半小时,装置反应工况恢复正常。因为处理及时得当,装置二线避免了在疫情防控期间的一次非计划停工,车间荣立石化公司2020年首个集体三等功。


身经百战“指挥官”

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两条生产线每小时产能85吨,每年可生产60余万吨化工产品。作为乙烯原料的消耗“大户”、石化公司提质增效的“主战场”,该装置每年都要进行数十次转产。张永海是装置负责人,几乎每次转产都参与其中。


记者 吴长占 摄

2017年年底,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一线新增干粉催化剂系统,张永海全程参与项目可研、设计、施工、试车、开工。装置一线完成铬系、茂金属高强膜系列牌号的试产,实现了3个新产品的研发与工业化批量生产。这是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一线首次工业生产茂金属系列牌号产品。

2019年4月,公司试产环形桶大中空新产品牌号DMDZ-6149,张永海全程组织并参与研发与试产工作,新产品在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一线一次试产成功。2020年1月,该产品在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二线进行第二轮工业生产,又是一次生产成功!

装置频繁转产,让张永海常年处于连轴转的忙碌状态,也历练出了娴熟的技术和沉稳的心理素质。

今年2月中旬,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一线转产茂金属后尚在调节运行阶段,反应器突然出现结片迹象,两套加料器共四支注射管频繁堵塞。注射管是催化剂进入反应器的通道,处理不及时将无法维持反应负荷,装置只能被迫停工。

当天,全密度聚乙烯装置二线反应器注入二氧化碳,进入停工状态,准备从中密度牌号转产高密度牌号。目标产品DGDX-6095H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但是对原料和反应条件要求极为苛刻,生产过程中极易生成高聚物,造成系统结垢。

既要协调解决一线茂金属生产运行问题,又要指导二线转产的相关操作,张永海在装置现场、操作室两边跑,随时掌握生产参数、设备运行状况,指导员工调整操作,交出了双线作战双线告捷的“答卷”。


科技攻关带头人

11月16日,石化公司2020年科技成果评比结果揭晓,张永海和同事共同参与的《高强度茂金属薄膜专用料系列化产品的开发及应用》获一等奖。

张永海扎根一线搞生产,攻关装置技术难题,解决了诸多运行瓶颈,为石化公司加快产业升级、推进新产品研发贡献着力量。

他参与的《乙烯厂降低聚合产品过渡料比例》获2017年石化公司科技攻关二等奖;2018年,他主持完成了全密度聚乙烯二线BMC系统四通移位改造施工、一线添加剂下料系统新增涡流冷却系统改造、二线新增CA-300备用注射口改造等重点项目。其中《二线新增CA-300备用注射口改造项目》入选“石化公司十大合理化建议”。

2019年是张永海科技成果取得大丰收的一年。他参与的《降低停工物料损失》获石化公司科技攻关一等奖,《PE-RT管材专用料开发》获石化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聚烯烃一联合车间聚乙烯装置排放尾气回收应用研究》获石化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

2017年10月中旬,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生产茂金属牌号产品。正在辽宁老家休三年一次探亲假的张永海主动放弃剩余的28天假期,赶回车间配合转产工作。在无专利商技术服务的情况下,张永海与同事们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出色完成了茂金属催化剂四个牌号的首次独立生产任务。

2019年大检修,张永海负责的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共完成76个检修项目。其中包括多项技措改造:二线BMC系统改造后实现了生产BMC牌号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深冷系统轴承氮气改造,消除了深冷系统在界区氮气压力低时联锁停机的运行隐患;级间罐返裂解技措项目,大幅降低了装置在生产期间的烃类排放、单耗。开工期间,优化共聚单体床预负荷方案减排乙烯30.25吨。


提质增效急先锋

2020年,石化公司突出“三优”方向,深挖内部潜力,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和低油价挑战,全力以赴推进提质增效专项行动。

聚烯烃一联合车间生产的茂金属产品性能好、附加值高,是高端聚烯烃市场上的“抢手货”。张永海知道,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保证装置平稳运行、转产顺利,对公司完成整体生产任务至关重要。

车间在2020年的首次转产就是茂金属系列产品,也正好在疫情防控期。在车间多名主管领导无法到岗的情况下,张永海扛起了装置转产的大旗。他检查催化剂、挤压造粒等系统,翻阅资料、搜集参数,为茂金属转产制定方案。因为时间紧、人员少,检修作业连夜进行,夜晚温度低,人在框架上穿着棉袄都冻得打哆嗦,张永海值守现场协调项目施工,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在他的带领下,全密度聚乙烯装置员工齐心协力,用时七天高质量完成了茂金属HPR1018HA的转产检修与开工。

3月初,全密度聚乙烯装置由HPR1018HA连续转产EZP2010HA,开始了不同催化剂茂系产品连续转产的尝试。在此之前,在全球范围内没有成功先例。

张永海与石化公司及乙烯厂技术部门的领导、信息网络公司外事翻译中心员工、车间技术员等,通过手机与外商深度对接转产方案。初始方案与实际工况的“不般配”,让他们一次次碰壁。面对困难,张永海等人根据已有的生产经验,优化每个转产节点和关键参数,研究出适应实际生产工况的最佳数据。最终装置成功完成全世界首次不同催化剂茂金属产品的连续转产,并且将转产时间由56小时缩短至6小时,节省原料、检修等费用300余万元。聚烯烃一联合车间再次被石化公司授予集体三等功。

今年以来,张永海带领同事们在提质增效活动中不断摸索,抓住平稳生产这条主线,补短板、消瓶颈,深挖装置最大产能。由他负责的四个提质增效项目,截至11月中旬累计创效4700余万元。

“石化公司为我提供了成长的舞台,同事们身上展现的责任、激情、奉献、团结是我前进的动力。新荣誉,新起点,我会继续在一线锤炼真本领、磨砺真功夫,在公司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成绩,张永海更多的是感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