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进,石化公司设备检修公司副总工程师兼乙烯钳工车间主任。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无论是当维修工,还是当班长、技术员、车间副主任、主任,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他的师傅石化公司设备检修公司副经理宋波说:“马进有责任有担当,有很强的抗躁抗压能力,悟性很高,一点就透。”

多干活儿不吃亏
前不久,马进被借调到独石化塔里木乙烷制乙烯项目协调组,单位领导想,马进去两周之后就可以回来了。可是,马进被协调组两位领导同时看中,委以重任。宋波说:“马进到哪儿都一样,干活儿不惜力。”
马进是“油二代”。他的父亲是西部管道的钳工,因走南闯北条件有限,马进从小和姥姥一起生活。也许是受父亲影响,马进对钳工情有独钟。高考时,马进报考了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马进被分配到独山子机械厂,但他觉得自己更适合搞维修,于是到了乙烯厂钳工车间,成了一名机泵维修钳工。
性格豪爽、胆大细心的马进,很快就和班组老师傅们打成一片。遇到加班、碰到苦活脏活,马进就像吃了“蜜饯”一样,乐呵呵地冲上前。有检修任务时,不管是不是自己小组的活儿,马进都主动参与。时任班长宋波看他是个好苗子,主动和他结为师徒对子。在检维修关键部位的时候,宋波总要把马进喊过来,讲一讲,还单独给他布置作业,每周、每月必须写检修技术总结。马进说:“师傅要求很严格,重要的技术报告,往往写好几遍才能通过。”
马进悟性很高,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火候不够。他向老师傅请教,看书学习,到处找资料。马进说:“只要有心,你会发现,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一个套着一个。”他还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干完活儿,都要做记录。在班组的几年,马进用7个厚厚的笔记本记录了所参与大大小小检维修。他说:“每次检维修之后,我还会着重考虑下一步会怎么样,对后面会有什么影响。”
2006年,凭着过硬的技术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马进被聘任为车间大机组工程师,是车间里最年轻的一位。
2007年大修,马进第一次带班负责老区乙烯装置201大修任务,检修刚刚开始就遇到拦路虎——汽轮机大盖拆不下来,这很可能会延误开工时间,大家压力非常大。
马进临危不乱,第一时间向车间汇报情况后,就带着从其他班组“借”来的10多名检修人员组成突击队,24小时抢修。马进根据现场检修环境制作了4根长度不等的加力杆方便拆卸螺栓,硬生生地将检修进度抢了回来,保证了机组按时开工。

被赶回去休息
乙烯三机组是乙烯的“心脏”,由于许多原因,三机组的抢修一直比较多。每个机组由上千个零部件组装在一起,间隙只有0.01毫米,装配难度大。
马进说:“每一次抢修,都是一次竞赛,我们必须24小时连续作业,同时要控制好关键点。”
2019年大修,乙烯新区三机组检修计划由50天优化为45天,最后调整为40天。接到任务后,作为项目负责人的马进,带领他的团队立即进入24小时工作状态。三机组检修高峰时人员多达150人,而厂房内空间狭窄,吊装作业非常多,夜间作业光线昏暗,人员疲劳,安全质量风险很大。
面对石化公司一级检修项目——百万吨乙烯裂解气汽轮机扩能改造,马进和他的团队提前一年半就开始准备,在没有改造先例的条件下制定出完善的检修方案,细化到每个环节,拆哪个螺丝都分配到个人。
一天、两天……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人出现烦躁情绪。马进以乐观的态度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合理调配人员,凡事亲历亲为,每天吃住在现场。裂解气压缩机汽轮机改造结束后,需要对重新安装的部件间隙进行调整,尤其末级静叶片的间隙至关重要。关键时刻,马进说:“我上。”他绑好安全绳索,戴上头灯,拿上塞尺,爬上了19米高的排气缸通道。
这个通道,只能容纳两个人,并且不能搭设梯子,只能利用里面的架构一点点向上爬。一个多小时后,马进出来了,他几乎瘫软,全身湿透。
“马进,你怎么还在这儿?不是跟你说了让你回去休息吗?”
“这个螺栓还没卸下来,卸下来我就回去。”
三个小时后,宋波到百万吨乙烯三机组检修现场时,发现马进不仅还在那里,连位置都没有挪动一下。当时,裂解气压缩机检修遇到了最难啃的“硬骨头”,汽轮机所有受力都集中在最后的两颗螺栓上。此时,检修人员已经连续作业53小时。加热、测温、撞击,加热、测温、再撞击……眼看胜利在望,但这两颗螺栓就是纹丝不动。
他亲自带领突击队突击解决螺栓拆卸难、配件尺寸不符、改造数据采集不易等多个难题。
关键的螺栓终于卸下来了,马进也松了口气。看着满眼血丝的马进,宋波下令让人把他拖回办公室休息。
整个检修中,马进先后检查测试三机专用工具300余个、清查配件2000余套,现场吊装勘测200余次,解决检修难题200余项。百万吨乙烯三机组扩能改造,最终创造了38天的最短检修纪录。

冲上去 闯出去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但石化公司生产装置却不能停,尤其是生产消毒液、洗护用品外包装原材料的高密度聚乙烯装置和生产口罩原材料的聚丙烯35线装置,更是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关键时刻,马进带着车间骨干以及车间有史以来数量最少的上岗员工驻扎厂区,值守生产。每天在岗人数28人,却要维护、保运低负荷运行下的2900多台设备。马进在动员会上说:“装置低负荷运行最危险,容易造成机泵抽空,产生较大振动。”
为了激励大家,马进想到,让员工和机泵合影,让他们巡检完一台,就照一台,并发到工作群中,用最流行的网红景点打卡方式纪念自己在非常时期所履行的重要职责。每一个人都要参与测温,每一台机泵都不能遗漏,尤其是高危泵,平均一台机泵填报3到9个数据,平均一个数据花费48秒……马进心里都清清楚楚。
驻厂保运期间,只要一有彻夜检修任务,马进都要守在现场,员工可以轮换,但是他必须时时都要在场。高级技师古卫华说:“这个主任不容易,哪里有24小时作业,哪里就有他。”员工们对他的身影再熟悉不过,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个戴粉红色口罩的人出现在大家眼前,大家都愣住了,认了半天才发现,这不是马进吗?
见大家都在笑,马进支支吾吾半天说:“这是我家女儿的口罩,反正她整天都在家,也用不着,我就给‘剥削’过来了,我省点儿专业的口罩,大家就能多换一些。”听着这话,大家笑不出来了,眼睛不觉湿润了。
提质增效专项活动开展以来,马进又扛起了开拓外部市场创收创效的担子。今年6月,中沙(天津)石化停工大修,马进带着57名检修人员承揽了中沙(天津)石化的17个大修项目。
异地“作战”,遇到的不仅仅是水土不服这些小事,更多的是满足甲方人员的各种工作要求。那段时间,马进白天既当项目负责人、又当现场安全员,晚上还要总结经验部署第二天工作。“吃三睡五干十六”是家常便饭。
由他布置的标准化施工现场,被中沙(天津)石化评定为大修现场施工标准,来自全国各地的承包商们对标学习。前往参观指导工作的天津市滨海新区领导也对马进所带领的检修队伍大加赞扬。项目结束后,马进带回来的是200万的外创效益和“2020年天津大修优秀分包商”的荣誉奖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