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事故是最大的成本。
据杜邦公司统计,超过九成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增强员工安全意识,规范现场作业行为,只有养成良好操作习惯,才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公司自2004年引进杜邦安全管理模式以来,尤其是2016年8月开展员工行为安全规范化大讨论活动以来,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索与创新,杜绝了各类上报事故,各项指标全面受控,员工安全理念出现较大转变。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在安全文化建设的路上,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只能抓得更紧,做得更细。

行为规范治理融入日常
“只要进入受限空间,都有必要佩戴空气呼吸器。”
“车间管理人员、监护人员都到达现场,进行多级风险识别会更好。”
…………
这是炼油厂第二联合车间员工在“一日一课堂”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除了每天都有的安全课,车间还有“一周一揭短”“一月一点评”。紧扣安全主题,以多种形式强化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已经成为该车间的常规动作。
第二联合车间的做法,是公司常态化开展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的一个缩影。
公司各单位制订详细的活动计划,将典型案例、不安全行为在生产会、交接班会、车间网页上分享,加大宣传力度。所有员工进行集中安全教育及培训,追踪落实每位员工行为安全规范的责任,夯实安全生产根基。
乙烯厂制定了完善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方案和基础评价标准,对员工行为安全治理进行日常管控。各车间坚持每周、每月生产会进行典型案例分享,班组交接班会上由轮值安全员作典型案例分享,将员工行为安全治理工作分专业纳入周检、日检标准,纳入日常管理稽查,每周通报典型问题,每月开展专项讲评,强化专业管控,突出治理成效。
炼油厂以“行为安全”为切入点,确定作业行为责任归属,从安全专业、生产工艺、设备管理、综合管理等方面,规范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岗位人员的行为。该厂还健全了稽查定量化机制,在稽查问题、案例共享、检查讲评上实行定量制度。比如,每名管理干部每月至少要进行1次有效稽查,厂部、车间每月至少要开展1次员工不安全行为典型案例分享,厂部每月进行1次员工不安全行为专项讲评。就在2月份,炼油厂安全质量环保处检查发现,第三联合车间一名员工进入二循泵房时,未触摸静电消除器。对这种不安全行为,安质环处在调度讲评会上进行了点评。
根据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中薄弱环节,针对生产实际、季节特点,公司还结合专题活动加强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比如,开展员工行为安全再识别、再确认活动,员工行为安全治理回头看活动,委外承包商管理体系审核和安全检查活动,标准化巡检活动,防泄漏、防着火爆炸专项治理活动,防止误操作专项活动等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员工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操作行为愈加向“规范、标准”靠拢。
安全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基层单位的每名员工都经历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教育,也都学习过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操作卡等,但个别员工在具体操作时凭主观意识,总试图绕过规程、制度的“束缚”。说到底,还是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理念没有入脑入心。
在公司持续严格落实“责任、能量、教训、从严”要求,强化红线意识、树立底线思维、突出从严管理的大背景下,安全生产的理念正在深刻影响着员工的一言一行。
一个中班,乙烯厂乙烯二联合车间班组运行工程师张祜通过对讲机得知,外操正在赶往装置现场取碱样。当看到全面罩还安稳地“躺在”外操间工具柜里时,张祜立即要求外操回到主控室先佩戴好全面罩,然后再去取样。
“取腐蚀性介质样品必须佩戴全面罩,车间做过这方面培训。任务再紧,也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操作前一定要养成检查个人防护用品的习惯……”张祜说。
将安全意识转化为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需要时间的积累,必须反复做好宣传教育及过程管控。
乙烯厂储运联合车间原料装置岗位员工介绍,一些司机在前期的卸车作业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班组就积极组织司机、押运员学习操作规程和安全周知卡,“放垫木、挂车钥匙、摸静电消除器、接物料管线……”这样一项并不复杂的操作步骤,岗位员工每天都要“喊”上很多遍。如今,绝大多数司机已经养成了按规章操作的习惯,“我要安全”成为了他们的行动指南。
作业过程的管控,重点是对员工行为的管控。遇到高风险作业,乙烯一联合车间HSE人员全程值守现场,做好风险识别,及时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
该车间还通过网络视频远程监督员工行为,发现问题及时叫停操作,并保留截图、录像,对当事人进行教育,从“觉得别扭”到全力配合,如今大家已没有“不舒适感”,更加专心注重起自己的行为规范。
公司开展的安全行为大讨论活动,在夯实安全基础、促进员工自主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员工由被动听到主动说,并积极参与到各类事故案例的分析中,真正让安全入脑入心。
“讨论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不安全行为,听老师傅讲操作经验,大家可以从中学习,避免错误操作,这样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也提升了岗位技能。”炼油厂催化裂化联合车间员工杨森表示。
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最常见的就是误操作。这几年,公司发生过数起因误操作导致装置异常波动或非停、非循事故。
在2月份,公司各单位就开展了预防人为误操作专项大讨论,针对误操作原因,从工艺管理、操作控制、人员管理等方面制定对策。比如,乙烯厂烯烃二联合车间就对关键参数更改操作步骤进行了固化,要求主操在输入带有联锁的重要参数时不能单独进行操作,必须与班长、运行工程师共同操作,并与外操进行操作应答。
聚烯烃一联合车间装置班长冯明山说:“每名员工都应牢固建立‘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要熟知各项操作规程及安全制度,养成良好安全操作习惯,及时指出身边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操作执行才能到位。操作前先想想,操作时严格执行规程,操作后多确认几遍,这是对安全的敬畏,也是保障装置安稳运行的前提。
追责激励为安全加码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员工行为正在向规范转变时,在良好的安全习惯还未彻底养成时,追责与激励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员工开始不在意行为细节,当被抓现行、尝到‘苦头’后,才意识到不安全行为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做到制度化,实行有奖有罚,最终受益的是每个人。”谈及“曝光”“考核”,炼油厂一名员工这样说。
安全就是效益,在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这项工作上,公司及各基层单位在压实责任、强化问责方面下了大力气。
比如,炼油厂按照公司“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突出直线管理,明确员工不安全行为的专业管理职责及考核办法:对专业管理级严重不安全行为,每发现一项,考核当事人500元;一人违章,集体要受影响,被公司通报、厂领导发现的严重不安全行为,各专业对业务范围内负80%的主要责任,安质环处、经管处对不安全行为各负10%的管理责任,连带追责处室长、车间主任及书记;车间主任发现的严重不安全行为,连带追责主管副职、技术干部、班长、班员;管理人员即使不在岗,也要担责。
3月底,炼油厂催化裂化联合车间主任发现装置洗涤塔液面校表超范围作业,车间工艺主管、安全主管、工艺技术员、安全员均被考核。正出差在外的安全总监,同样受到了追责。
对员工严重不安全行为在网上公示,以“火炉效应”促进整改,起到警示作用,也是公司各单位的一种普遍做法。4月初,炼油厂第二联合车间某班组违反生产指令,被定性为车间统计事件,车间对值班长、班组追责,并将考核通报在车间主页公示,以警示其他班组。
严格执行过程评价,对不安全行为进行追责的同时,公司也鼓励车间自主管理,对员工开展互查互助等行为进行正向加分。以三大厂为代表的基层单位,均将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结果纳入标杆车间、明星班组、流动红旗等考评体系;各车间也将员工行为安全规范专项治理结果,纳入干部绩效考评、“五型”班组评比和个人安全专业奖惩评价体系,每月兑现。
追责也好,激励也罢,最终目的都是推进公司安全文化建设。

文化管理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抓安全必须靠文化。只有每个人关注安全、规范行为,才能营造公司安全生产的大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