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民是中国石油物探局涿州基地的一名退休职工,他在独山子上过5年学。
他离开独山子50多年了,他怀念他的老师、同学,怀念独山子。
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联系到了独山子的老师、同学。
6月1日,他终于来到独山子,见到了老师、同学,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他看到了独山子巨大的变化,感慨不已。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往日时光最难忘
上世纪50年代末,张培民家住克拉玛依八一新村,他的父亲是地调处汽车司机,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不在家。母亲上班,无法照顾家中的孩子。
张培民是老大,他的姥爷在独山子上班,可照顾他。相对来说,独山子生活环境、学习条件较好一点,父亲将他转到独山子上学。姥爷在学校农场种菜,吃住在菜地,13岁的他只能吃住在学校。平时放学后他到同学家学习、写作业,星期天就跟住宿舍的高年级同学一起,到新华书店或石油工人俱乐部阅览室看书看报。
就这样,他在独山子从小学四年级一直上到初中二年级。1964年3月,父母支援内地石油建设,他才离开了独山子。
虽然他在独山子才待了短暂的5年,但是对他来说,独山子给他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离开独山子后,独山子的山、西河坝的水、兄弟般的同学,特别是慈祥的老师,不时出现在他的脑海。
夜里,每当想到独山子的时候,他就难以入眠。他会小心地拿出自己保存的小学毕业合影以及用过的课本、作业本,看一看,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随着时光的流逝,从少年到青年,从青年到壮年,直到退休,独山子一直是他割不断的情结。
寻找老师同学未果
1995年前后 ,他多次到塔里木油田进行地质物探,当路过217、218国道交叉路口、看到交通指示牌上的“独山子”三个字时,他都会沉黙不语、凝目注视。同行的人就逗他:“看,老家伙又想他的独山子了!”
之后,他向独山子教育部门写过信,寻找自己小学时担任班主任的汪祖静,结果是泥牛入海。后来,他找到了独山子第二小学的电话号码,向校长办公室打电话,再次寻找汪祖静。但汪祖静早已退休,年轻一代的校领导连这个教师的名字听都没听说过。
他想,自己离开独山子已30多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石油工业突飞猛进大发展,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可能调往其他油田了。但寻找恩师和同学,仍然是他的愿望。
恢复了联系
苍天不负有心人。在一次阅读《中国石油报》时,他的眼前突然一亮,发现一幅照片的摄影者名字和小学时同桌的名字相同。他高兴地几乎跳起来,把老伴吓了一跳。老伴问他怎么了,他说:“我找到我的同学了!”老伴说:“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你怎么就认为他就是你的同学?”他说:“不会错,绝对是我的同学,而且还和我同过桌,我敢百分之百肯定。”于是,他就从涿州赶到北京,查找作者的通讯地址,回到家就给那名同学打了电话,对方接到电话感到十分惊讶和高兴。失联快半个世纪的老同学终于恢复了联系。
他通过这位同学了解了原学校老师、同学的现状。当这位同学向他介绍了独山子发生的巨大变化后,他说,一定要回独山子看一看。之后,他与独山子的老师、同学取得了联系。
虽然独山子的老师、同学多次邀请他回独山子“探亲”,但因种种羁绊,他一直未能踏上圆梦之旅。
终于到了独山子
时间到了2019年,他想,今年不去,更待何时。他下决心回第二故乡一趟。他想万里走单骑,独自骑自行车进疆。
家人和朋友们考虑新疆路途遥远,天气又热,大西北人烟稀少,为了安全,一致劝阻他不要冒险。后来,他将自行车托运到乌鲁木齐,准备从乌鲁木齐骑到独山子。
终于,他踏上了圆梦的征程。
天有不测风云。出乌鲁木齐后,因道路施工十分难行,10多公里他走了近两个小时。快到独山子时,自行车后胎又被扎破,自己没带补胎工具。幸好不远处有座加油站,他将自行车放在加油站,搭出租车到独山子找了修自行车的师傅,到加油站修好了自行车。最后,他终于骑着自行车到了独山子。
了却多年夙愿


到达独山子的第二天,他不顾劳累,在同学的陪伴下,首先拜见了自己中学时的班主任欧阳盛老师。
欧阳盛老师已经89岁了。本来想外出散步,当听到张培民要来拜望他时,就和老伴专门在家等他。师生见面,十分兴奋 。
张培民将送给老师的礼物——一条火红的围巾围在老师的脖子上。张培民回忆了当年欧阳老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和严格要求,拿出自己保存的当年的作业本、初中二年级从独山子一中转往内地时开的转学证等资料给老师看。欧阳老师虽年事已高,但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他讲起当时班上的一些情况,师生二人都沉浸在五十多年前的岁月中。
离开欧阳老师家时,他祝欧阳老师身心愉快,健康长寿。
当张培民到小学班主任汪祖静老师家时,恰巧老师在家。汪祖静85岁了,性格爽朗,待人和蔼,说话开口先带笑。师生相见,两人相拥,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张培民说:“汪老师,见到您,就像见到我的妈妈。当年您不仅教给了我文化知识,还给我了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您待我就像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年我远离双亲,是您对我问寒问暖,星期天叫我到您家去吃饭、玩耍。我调皮时,您教育我;我受到委屈或被人欺负时,你给我安慰。小学3年中,您不知我为花费了多少心血……”
张培民将自己带来的红围巾围在汪老师的脖子上。张培民拿出自己小学时的毕业证、作业本、俄语课本、成绩单等资料,让汪老师看。汪老师看到自己当年写的学生鉴定评语和签名,十分激动,对张培民如此精心保管这些资料大加赞扬。
张培民说,汪老师当年不仅教学有方,还十分关心爱护学生,从一件小事就能体现出来。课堂上发现学生衣服上有灰尘,她会走上前去,给他拍打干净。
不知不觉就到中午了。张培民要告辞,汪老师说什么也不让走,张培民只得留下。汪老师请他吃了新疆特色美食——沙湾大盘鸡。
饭后,考虑到汪老师年事已高,不能劳累,师生二人依依不舍地告别。
向母校赠送资料
在老同学的陪伴下,张培民重游了当年的学校、宿舍旧址。
他又到第二小学、第一中学,向母校赠送了自己带来的保存已久的毕业证、作业本等资料。学校领导看到这些资料十分感动,他们激动地说:“张师傅,你送给我们的这些资料,是我们学校的珍贵历史文物,是我们学校征集到的时间最久、保存最好的资料,我们代表全校师生向你表示衷心感谢!”
张培民说:“这里是我的母校,为母校赠送资料是应该的,它们到了它们该到的地方,这叫物归原主。”张培民的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张培民还去看望了病中的同学阿合买提江·阿曼。阿合买提江·阿曼感动地说:“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你能来看我。”

惊叹独山子变化
张培民还爬上了泥火山,参观了第一口油井遗址。
站在山顶,当看到独山子宏伟的炼化厂区和漂亮的市区时,他感慨不已:“这次回来,没想到独山子现在发展这么好。街道整洁,道路宽敞,天空湛蓝,白云朵朵,绿树成林,绿草成茵,鲜花绽放,鸟唱蝶舞,空气清新,真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独山子炼化事业发展得太快了,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雄伟壮观,我心里充满了自豪。独山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他表示,力争以后多回来看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