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邮局门口原先那个小百花麻辣粉,独山子的七〇后、八〇后回忆满满。那时候,放学后或者周末约上同学,在邮局门口的大树下吃碗小百花麻辣粉,幸福感满满。好多独山子人回忆起来,都是青春的味道。 
邮局门口初创业 1991年,徐生军和爱人从甘肃到新疆来投靠亲戚。为了维持生计,他种过地、卖过菜,生活过得很艰难。1992年,他们回老家探亲的时候,发现老家的麻辣粉生意很火爆,就跟师傅学了手艺,想在独山子也开一家。 回到独山子后,他们四处找店铺,最后在当时最热闹的邮局门口支了几张小桌子、摆了几个凳子就开始营业了,那是当时独山子最早的小吃摊。 刚摆摊的一段时间,问的人多,吃的人少,好多人都不敢尝试,几乎没有生意。为了拉拢人气,徐生军免费让大家品尝并提出意见。他根据大家的喜好不断调整汤料的配方,让甘肃麻辣粉更接独山子地气。一碗粉有汤有菜,吃起来麻辣过瘾,特别受女孩子的欢迎,周末要排队才能吃上。 三十多年老味道 1995年,独山子修建了武昌路市场。徐生军看到商机,租下了一间门面,小百花麻辣粉从地摊小店升级为正规的小吃店。2002年,武昌路市场板房拆迁,小百花又搬到了武昌路市场,一直到今天。 “老板,来一碗麻辣粉,老样子哦。” “好的,一会就好。” “这是老顾客了,喜欢辣味重、麻味少、菜多。”徐生军一边煮粉,一边给女婿张凯传授经验。这些经验是30多年来徐生军一点点积累的,这些年来,他记得每一个老顾客的口味。 徐生军说:“这么多年了,老顾客喜欢我们麻辣粉的味道,所以我们才开了这么久,老味道不能丢。2014年我身体不好,让别人经营了一段时间,所有原材料都是一样的,汤料也是按我的配方调制的,可是好多老顾客反映味道就是不对,没办法,2015年我自己又回来干了。” 为了保证30年的老味道,从选粉选调料再到采购各类蔬菜,徐生军都是亲力亲为。他说:“我开店30多年了,除了粉是定制的以外,其他食材都是每天去市场转,哪家好买哪家的,虽然辛苦一点,但是我放心,顾客也放心。” 顾客何女士说:“我老家就是甘肃的,我现在回老家都吃不上这种老味道的麻辣粉了,小百花还是没变。” 传承发展望后人 
2018年,因为身体原因,徐生军将店里的生意交给女儿和女婿打理。 虽然女儿和女婿跟着徐生军已经学了很久,但是徐生军还是不放心,每天都要到店里来指导一下,给他们把把关。 女婿张凯说:“以前想得挺简单,干了这行才知道门道很多,上手容易做精难,要想把这个老味道守下去,我要学的还很多。” 年轻人开店,考虑更多的是创新和发展。张凯接手后,在原有的素粉基础上,增加了卤牛肉、鸡腿、鸡爪等,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 一位顾客说:“我是独山子人,从小吃这个麻辣粉长大,工作以后到了克拉玛依,每次回来我都要来吃一碗,走的时候还要打包几份带给克拉玛依的朋友尝尝。” 张凯说:“好多吃我们粉的顾客长大后在内地工作生活了,前两天有一个顾客说要去内地看孩子,孩子点名要吃我家的麻辣粉。” 30多年的老店靠口碑闯出了名气,吸引了塔城、喀什一些商家来加盟。 张凯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小百花麻辣粉做成品牌,让独山子的品牌走向全疆、全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