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一谚语曾家喻户晓,如今却在现代逐渐被遗忘。斗转星移,修鞋这门手艺已渐渐脱离人们的视线。然而,在十区市场的东门一角,在一个7平方米的店铺里,张秀丽却坚守24年,日复一日,以平常心诠释着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辗转千里来新疆 张秀丽在独山子修鞋有24年了,她的店位于十区市场东门。2018年,她的大女儿从南京医科大学毕业,就职于无锡市某社区医院。由于前几年疫情影响,女儿一直没有回家。今年春节,女儿终于能回家过年了。 这段时间,张秀丽已经开始打扫房间。在整理过程中,茶几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张老照片让她陷入了回忆。 张秀丽出生在安徽农村,父母靠种地为生,家里有四个孩子,生活很艰难。张秀丽在20岁之前没有吃过鸡蛋,没有见过肉,没有穿过新衣裳,更没上过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张秀丽的大姐在上世纪90年代末来到独山子修鞋。 老家生活艰难,2000年,她和老公决定到独山子投奔姐姐。28岁的张秀丽和老公怀揣着仅有的600元钱,坐了三天三夜的绿皮硬座火车从安徽来到新疆,再辗转到独山子。 来到独山子,张秀丽跟着大姐学起了修鞋。大姐对张秀丽说:“我只能教给你这门手艺,能不能干下来就靠你自己了,要能吃得了苦才行。” 修鞋技术获认可 刚开始学修鞋时,张秀丽不熟练,她的手经常被钩针划破,小指被线绳磨出厚厚的老茧。手破了就擦一擦继续干,一遍不行再来一遍,张秀丽一针一线边琢磨边干,不会就向姐姐请教,很快就练成了行家里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秀丽的修鞋技术越来越娴熟,她开始被越来越多的顾客认可。她的店铺位于菜市场附近,经常有人买完菜绕道到她的店里聊天。 有一次,一个小伙子拿来一双非常喜欢的品牌鞋,其中一只鞋放暖气片上忘了取,最后烤开了胶。他很心疼,找了几家修鞋店都说没办法修复,最后找到了张秀丽这里,她想尽各种办法,最终一点一点修好了这只鞋。小伙子激动地要多给张秀丽钱,张秀丽说:“我不能多收你的钱,你满意我就很开心。” 还有一次,一名顾客拿了一双厚底鞋来找张秀丽,“张大姐,我这双鞋鞋底太厚了,穿着不稳当,有办法吗?”作为20多年的手艺人,张秀丽很有经验,她自信地说:“有。”经过一番改进后,顾客穿上走了两步,惊喜地说:“太神奇了吧,太完美了,穿着很舒服,我很喜欢。” 无论是高档皮鞋还是普通布鞋,不管脱胶、破皮还是掉跟、装拉链,张秀丽都能“手到病除”。坏掉的鞋子经过她的手,总能化腐朽为神奇,让鞋子“重获新生”。 
小小手艺难割舍 自从从事这一行业,张秀丽每天早上九点半开门营业,晚上八点半收工回家,在店里屈腿一坐就是一整天,虽然忙碌却很平静。但2014年,张秀丽感觉浑身无力,开始以为没有休息好,可是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她和老公都以为是更年期的症状,没有太在意。后来她开始出现咳嗽的症状,最严重的一次咳出了血,这时才到医院就诊,却未查出病因。此时,大女儿正在南京医科大学上大一,执意要让妈妈到风湿科去做进一步检查。张秀丽嫌麻烦总拖着不想去,大女儿天天打视频电话催促,甚至以不上学为要挟,她才去医院做了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出来后,全家人都傻了眼。张秀丽得了免疫系统疾病。她感慨地说:“要不是大女儿,也许我会一直拖着延误病情,是她救了我。” 那时,大女儿刚上大学,小女儿才8岁,家里正是用钱的时候,看病要花不少钱,她很绝望,感觉天都要塌了。两个女儿很懂事,天天安慰妈妈。小女儿承担起家里的家务活,让妈妈安心养病。在家人的关心陪伴下,张秀丽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慢慢好转起来。 现年52岁的张秀丽依旧坚守着她7平方米的店铺。时代的更迭,让缝补行业愈加落寞,3年疫情的冲击,张秀丽不得不拓展业务以增加收入,她学会了配钥匙,并售卖一些小商品。这间狭小的店铺,承载着她生活的希望。 虽然身体状况已无大碍,家人劝她适当休息,但张秀丽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节奏。对她而言,手艺不仅仅是工作,更是情感的寄托,难以割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