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得小时候鞋子坏了,大人们总会拿到修鞋摊那里去补,再穿个五六年也舍不得扔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修鞋这门老行当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独山子大街小巷,修鞋匠人的身影难觅。 在准南市场南门东边的拐角处,能看见一个修鞋的摊子,那是一对四川夫妻开的。 56岁的丈夫黄在勇性格内向,55岁的媳妇刘少华则性格开朗健谈。夫妻俩一直以修鞋为生,在独山子整整修了26年鞋。 修鞋摊摆满了修鞋的老物件:一台补鞋机、一台打磨机、一个陈旧的小木箱,箱子里装着修鞋工具和材料,简陋的物件布满了岁月的痕迹。 
从四川来到独山子 黄在勇和刘少华都是四川南充人,1996年,黄在勇把妻子和孩子安顿好后,只身一人来到独山子,原本想在独山子找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没有结果。黄在勇思量了许久后,踏上了回家的火车,向妻子说了情况。夫妇俩经过商量,决定重拾在老家学的修鞋手艺,到独山子做鞋匠。随后黄在勇带着妻儿一同来到独山子,在武昌路市场路口摆起了修鞋摊位,妻子成了黄在勇的得力助手。 刘少华说:“我们都是农村的,家里条件不好,那时候在家里也赚不到钱,我和他都没上过学,也没啥文化。为了和他一起赚钱养家,就来到了独山子。” 想当年忙忙碌碌 当年,夫妻俩每天早早起床做饭,孩子吃完饭上学后,就匆匆忙忙到市场摆摊。 生意陆续上门,夫妻俩手就歇不下来。每次接到活儿,黄在勇只要一个眼神,刘少华就过来找东西递东西,不一会儿鞋子就补好了。 黄在勇得意地告诉记者:“补鞋这门行当其实没太多技术,靠的都是经验,顾客拿来的鞋我一看就知道怎么补怎么修。”一到中午,刘少华就赶忙回家给孩子做饭,随后给丈夫送饭。“有时候有些顾客比较急,为了早点给他们补好鞋子就顾不上回家做饭,就让孩子在家简单吃点,总不能让顾客等太久吧。”刘少华笑着说。 一年四季,无论刮风还是下雨,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夫妻俩忙碌的身影。因为价格公道,手艺好,顾客就多了,小小的摊点经常围满顾客。钉个鞋跟、上个鞋底、补个裂缝、修个拉链,他们都做,有时候忙忙碌碌一直忙到晚上10点半才回家。 还要坚持下去 如今夫妻俩步入中年,独山子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夫妻俩记忆中的准南市场和武昌路市场周边的老房子已了无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又一栋的楼房。 随着时间的流逝,补鞋这门行当慢慢成为大家的记忆,修鞋的生意大不如从前。 刘少华说:“现在生意不好做啊!以前鞋子坏了舍不得扔掉,人们总想着补好,现在鞋子坏了直接就换,很少有人还会修补一下继续穿。以前生意好的时候,都是排着队等修鞋,现在每天也就有两三个来修鞋的顾客。” 因为修鞋生意的冷清,夫妻俩扩大了营业范围,不仅修鞋,还做了两节货柜,里面摆满了鞋垫、鞋带、袜子等用品。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看到有人来擦鞋、补鞋。来修鞋的丁女士告诉记者:“家里鞋坏了我都到他这里来,老板鞋子修得细致,关键是人实在,从不乱要价。”听到这话,夫妻俩乐开了花。 这些年来,夫妻俩靠修鞋攒下了一些积蓄,2013年在独山子买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 黄在勇笑着说:“虽然修鞋这个行当比较辛苦,但我们也算是苦尽甘来。我儿子非常懂事,2008年考上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现已结婚生子,我也当上了爷爷。” 夫妻俩这些年很少回四川老家,儿子每次打电话都劝:“你们都这么大年纪了,别修鞋了,现在谁还修鞋?又赚不了多少钱,你们回老家吧,我照顾你们。”但每次老两口回老家待不到半个月就匆匆回到独山子。 黄在勇说:“修鞋这么多年,从未想过换行,虽然儿子心疼我们,想让我们老两口回老家安度晚年,但我们现在还能干。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我们对独山子充满了感情,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巨变,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现在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修鞋的人只要还有,这个手艺就不能丢。” 时代变迁,一些老手艺渐渐消失,注定会成为人们的回忆。黄在勇夫妻的坚守,在给他人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实也是他们在寻找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