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至青 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知青。独山子矿区去乌苏招工,于是我有幸成了独山子人。当时独山子矿区党委下属的市政组管理市政事务,从乌苏招来的这批人都分配到了市政系统的商业、粮食、邮电、银行这些部门。当时因为战备原因邮电分家,我被分到邮政局。那时单位条件简陋,三区河坝沿上的一栋平房就是我们的办公场所,经营着独山子全矿的包裹、信件、报刊的收寄和投递业务。 70年代中期,邮电又合为一家,几十门磁石电话和两条载波电路维持着独山子的市话和长途通讯。简陋的条件严重制约了用户对通信的要求。当时矿区对外联系业务,都是通过我局的长途台人工转接,线路少、设备差,有时几天也接通不了一个电话。居民要打通长途电话的几率就更小了,大部分都会选择几分钱一字的电报解决问题。如今人人有手机随时拨电话的情景,在当时是难以想象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全国,党中央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独山子矿区党委紧跟中央部署,带领全矿人民加快石油生产建设。我局依托石油化工生产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现代化通信基础工程建设,先后适时引进200门、400门、20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几年后又建设了万门程控交换机,极大改善了通信条件,也满足了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 那个时期,为加快石油工业的发展,厂里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14万吨/年乙烯工程。石油工人的口号是“吃三睡五干十六”,乙烯工地红旗招展,大会战的气氛鼓舞着这块热土上的人们。邮电工人也没有闲着,当时邮电部的口号是“经济要发展,邮电要先行。”我局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政策,依托乙烯工程建设的需要,自治区邮电管理局特批两条出疆电路,使独山子与全疆13个地州一同进入全国直拨网,既服务于石油工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发展了自己。 时代在进步,市场有需求。那个年代过来的老同志一定还记得,当时住宅电话热到了什么程度,每天申请架电话的人摩肩接踵,常常到了无号可放的地步。在那几年中,独山子居民住宅电话普及率在70%以上,在全疆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