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永往直前一刻不停,世界丝丝缕缕正在新生,潮湿的土壤让万物生长,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蜕变,我怀念从前的美好时光,却不想再回到从前。 ——李光凤 我至今记得人生的第一场电影,是我五岁时从四川随母亲到新疆来和父亲团圆后吧。电影院位于今天医院的东头桥边处,那应该是我记忆中独山子岁数最大的电影院了。那天放映的电影是《刘三姐》,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刘三姐俊美的扮相、清亮的嗓音及大反派莫财主的八字山羊胡。每当被刘三姐怼得结结巴巴的不学无术的秀才出场时,影院里就响起快乐的笑声。 那时生活条件比不上现在,我们一家六口去看的电影,是印象中唯一一次全家出动去看电影,那一天天很蓝,我们一路雀跃着飞奔着去向电影院。影院很简陋,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拆除,我都忘了长什么模样了,但那一天快乐的心情,却一直留在记忆中。 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在独山子本地人心中可是如雷贯耳,像神一样的存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苏石油股份公司总经理部位于独山子,当时的苏联专家很多,从内地来支援边疆建设的大学生也多,工作之余可供娱乐的地方却很少。由苏联专家出图纸,独山子各路人员参与建设,它于1954年开工兴建,于1955年建成,1956年投用。 这座建筑采用苏式设计风格,米黄色的建筑物长47.6米,宽53米,高12.65米,可容纳1500人,共有三层主楼和一层地下室。石油工人俱乐部在当时一排排土平房和干打垒的地窝子里,可谓是风格独特、气势磅礴、鹤立鸡群,是独山子职工文化娱乐活动和会议中心,为石油工人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 俱乐部影剧厅是孩子们最熟悉也最喜欢的地方了,那时候电影票只要一角钱。我记得从东边的大门进去,有个螺旋式楼梯,空旷古朴,厚厚的红木地板踏上去极有质感,多年后看《泰坦尼克号》时,女主人公站在楼梯口,男主人公在楼梯下仰望女主人公时,那个楼梯瞬间打开了我的记忆,似曾相识的感觉。石油工人俱乐部那具有异域风格的建筑、踏上地板后的回声都深深印刻在我的头脑中,儿时的我们奔跑着进入影剧院时的快乐那么弥足珍贵。 上世纪90年代的独山子,精神生活很丰富,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每年年底都有各种合唱比赛、交谊舞比赛、诗歌比赛、时装比赛,各个单位你方唱罢我登台,好不热闹。经过了那个时代的青年人,如今已成了今天独山子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这是一个留下很多人青春的影剧院。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这里我看了人生第一部奥斯卡获奖黑白影片《魂断蓝桥》,惊艳于女主角的美丽与缠绵悱恻的故事情节,开启了我追奥斯卡金像奖影片的追星之路,悲情的费雯丽、纯真的赫本、帅气的劳伦斯?奥利弗,都是我追逐的对象。 1996年,我有幸被借调到工会,筹备炼油厂一年一度的双先会,会议地点就在俱乐部。在没有电脑的年代,会议横幅都是厂里的书法家写的,再人工刻出来,贴在红色的横幅上,气势恢弘,墨香犹在,是电脑刻字所不能触及的灵魂。会议开始时,锣鼓喧天,先进代表们身披大红花,喜气洋洋地登上舞台。 随着明珠影剧院的投用,独山子石油工人俱乐部不再作为影剧院使用。2012年9月,独山子石化公司和独山子区政府共同启动独山子展览(博物)馆项目,石油工人俱乐部在新时期的功能转型,由此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石油工人俱乐部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筹备改造,以独山子展览(博物)馆的新形象于2016年1月1日开馆。这座建筑厚重古朴,具有年代感,哪怕时至今日,也依然不过时,继续焕发着青春。 留存于人们记忆中的露天电影院原址在今天的金盛时尚百货处。夏天是露天电影院的高光时刻,一天的酷热后,夜晚的星空下,长排的石条凳子上坐满了人,宽大的荧屏里传来种种声音,这是小城的惬意时刻。风靡全国的《少林寺》我在这个电影院看过多次。记得是1986年,这个占地3000平方米,有2500个座位的露天影院拆除。 人民电影院在独山子人的心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原址在现在大庆路的某美食城。2020年年初,和我的结对亲戚在那里吃饭聚餐时感慨万千,阔别二十年后又来到这里,记忆里的一切都不复存在了。那些硬质的木板靠椅全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豪华的吊顶水晶灯、欧式的餐椅、精美的桌布,到处金碧辉煌。 记得我上小学时,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在参观完东村蔬菜和养殖基地后,都会妥妥地参加在人民电影院进行的表彰会,新入队的少先队员、十佳好少年都要登台,嘹亮的少先队队歌响彻影院。表彰会后,多年不变的影片《小兵张嘎》《孙悟空大闹天宫》《铁道游击队》等影片年年循环播放。这一天,爸妈会很慷慨地准备点儿零食,放在我的小书包里,在缺少油水的年代里,这是一个少年最向往的节日。 记得是1995年,这个占地1500平方米,有着近900人座位的影剧院停止放映电影,在经济大潮中,陆续改成了歌舞厅和美食城,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 说起明珠舞厅,它妥妥地占据着独山子七〇、八〇后的青春记忆。上世纪90年代初,可以容纳80人的豪华舞厅——明珠舞厅正式闪亮登场了,号称大西北最先进的舞厅(这个没有经过核实,都是民间传说),但在当时来讲豪华的装修、震撼的音响效果和几个专门的卡拉OK包厢(那会儿还不叫KTV),承载了很多人青春时代的欢乐。 上世纪90年代是独山子炼化事业和乙烯工程飞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建设者们涌入这个小城,给小城带来新鲜的血液,人们对文化精神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多,明珠影剧院的建成恰逢其时,开启了它的绚烂历程。《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大片电影在独山子上映时,因为影院音响效果较好,吸引了周边奎屯等群众到明珠影剧院来观影 ,看完电影后再到明珠市场上美美地吃上几串烤肉,配以黄面,是当时休闲娱乐的标配。 最难忘的是影剧院先后引进了《天鹅湖》芭蕾舞剧,我喜爱的老艺术家李光羲也曾站在这个舞台上。2015年股市最好的时候,我小挣了一笔,恰逢国际著名的阿基耐乐队到独山子明珠影剧院演出,我一大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480元的门票买了6张票,请我最好的朋友一起欣赏。在节目现场,第一次听到了浑厚宽广的呼麦、悠远动听的长调。 明珠影剧院还见证了独山子14万吨乙烯工程建成投产庆功大会。那时,每到年末,明珠影剧院一片热闹景象,独山子每年年末的工作会议和一年一度的一线特殊贡献奖晚会都在这里召开。 与时俱进的几届青春风采大赛也在这里举办,独山子各行各业的美女帅哥精英,又是演讲又是上才艺,各显神通,明珠影剧院绝对是独山子最靓的焦点,也是出租车揽生意最好的地方。在这个舞台上,多少年青人得到锻炼,他们至今活跃在独山子文艺、体育一线。随着文化中心的投用,明珠影剧院也渐渐减少了曝光度。今年5月,明珠影剧院已被拆除,据说要建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拆除那两天,独山子的朋友圈、抖音中,明珠影剧院火了,都在发文纪念自己的青春落幕。 独山子文化中心是现在的独山子各项文化精神生活的扛把子,文化中心自西向东依次分为A楼图书馆、B楼会展中心、C楼美美影城三座建筑。中心二层部分区域和三层以上为影城和影剧院,共设有大影院1个、小影厅3个。二层小影厅有可放映4D动感电影,可以让人从视觉、听觉上体验到身临其境的影效,三四层各有一个可容纳80人的小影厅,三楼还有一个大影院,配有先进的数字电影设备、专业影院音响、专业灯光系统和一流的音响设备,舞台具有伸缩功能,能满足各种大型会议、综合性文艺演出的需求。在年末的职工文艺汇演中,效果完胜前面所说的所有影剧院。 在奎屯还没有大型的电影院时,每当独山子文化中心有大片放映时,大批金三角的居民周末会来到独山子,逛逛科技馆,看看4D大片。 经过一代代石油人的不懈努力,独山子影剧院从简陋起步,到如今高科技、舒适度都达到新高度,以点窥面,影剧院的变迁史也见证了我们国家的发展史,祖国越来越富强,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啦!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所以我们缅怀过去,总有人正年轻,所以我们相信未来,未来更美好的生活留待这片热土上的青年人继续续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