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春联里40年的生活变化

时间:2019-03-21 15:58:15  来源:独山子在线  作者:张春华

    

    我出生在新疆西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小时候最早的记忆似乎只有两个季节:夏天,庄稼地一望无际;秋天,打麦场上一排排的苞谷密密麻麻。

    夏天,跟随父母坐着生产队的木轱辘马车,去离家很远的地方割麦子。开饭时,一个村的人在一起吃饭,煮面条的锅像土炕一样大。秋天的夜晚,大人们坐在场上把苞谷编成辫子摞起来,墙一样,我们就在那些数不清的苞谷墙里捉迷藏。那时候,连做梦都能闻到粮食的味道,但那时孩子多的家庭还是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对冬天的深刻记忆,是我六岁时一个极其寒冷的冬天,父亲已经好久没在家里住了,母亲说父亲“全封闭”去村里搞结算了。除夕夜,父亲回到家对母亲说:“还好,今年我们家不是‘超支户’(所谓‘超支户’就是一家两个或者三个劳力辛苦忙活一年,最后还欠集体的钱)。”父亲忙了近半个月,报酬是小半袋白面。母亲把面全部蒸成馒头放在小筐里挂起来,我们姐弟三人只有在身体不舒服时才能品尝。

    1978: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1978年春节前夕,父亲冒着风雪从十里外的供销社买回来一张红纸和一张花纸。花纸是粉色的底子,上面印着红色的花。父亲先用毛笔写字,把字剪下来后贴在红纸上,剪出红色的字。然后再把这些红字贴在裁成长条的花纸上,贴在正墙上就成了一副对联。这副色彩鲜艳的对联瞬间照亮了我家矮小而昏暗的屋子,那场景我今天还清晰地记得。父亲指着墙上的字教我认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8个字是我最早认识的字。那会儿,父亲和母亲来新疆正好十年。经过十年的奋斗,他们有了一片院落、两间土房、两头牛、十几只鸡,算是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了。

    1982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分给每个家庭,父亲和叔叔合伙贷款购买了全公社第一辆个人所有的“东方红”拖拉机,解决了一个村子所有家庭的耕地难题。

    由于拖拉机是二手的,经常出毛病,父亲和叔叔没日没夜地伺候着这个宝贝铁疙瘩。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反复试验,这个铁疙瘩终于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带来了收益。尝到了土地改革带来的甜头,1983年春天,父亲和邻居大胆承包了一块沙地种植蓖麻和西瓜。蓖麻长势良好,西瓜边送边卖还有盈利。那一年算下来,我们家的纯收入是900元。

    年底,父亲托人买回来一辆二手“永久”自行车。自行车是散装的,也没有说明书,父亲和邻居叔叔一起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组装起来。

    然后,大家都去打麦场上练习骑自行车。父亲先学会了,然后母亲学,叔叔婶子们都是在这辆“永久”自行车上练的技术。而我为了得到学自行车的奖励,就努力帮父母干活儿。

    后来的几年里,随着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我们家又陆续添了一台小收音机、一台“敦煌”缝纫机,最为奢侈的是父亲从别人手里买回来一块“西铁城”手表。手表的主人因为要回老家,急于变卖家产,父亲咬咬牙买下了。现在,这块表父亲还戴着。

    1988:迎春色曙光照大地 贺新年美景遍神州

    1988年我初中毕业时,我家在两间小屋的旁边盖了两间大房子,墙壁用石灰粉刷得雪白,房顶糊了顶棚,地上铺了红砖。父亲请木匠打了大衣柜、五斗柜和八仙桌等家具,柜子门上画了菊花、小鸟、蝴蝶等图案,家里好像一下子变得富丽堂皇起来。

    两间老房子用来放粮食,半人高的瓦缸里盛满了清油,装稻谷的麻袋堆到了房顶。几个叔叔先后开起了家庭作坊,经营碾米、榨油、脱粒等,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这一年春节父亲特意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迎春色曙光照大地,贺新年美景遍神州。

    那会儿电视连续剧《西游记》吸引着全村的男女老少,可是村里没有信号接收不到节目,我们这些孩子在大人的带领下,每天晚上结伴去附近的村子看电视。

    两个村子之间隔着一条河,冬天要小心翼翼地踩过冰面,每次都会有运气不好的人掉进刺骨的水里,即便这样也没有人退缩。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我们挤坏了人家的门板,推倒了取暖的火墙,最严重的后果是坐塌了人家的土炕,大冬天的让人家到处借土坯垒土炕。

    这一年,父亲和母亲用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实现了他们的愿望,率先在村里买上了黑白电视机。

    再后来,大家都陆续买了电视机,在房顶安上了天线。遗憾的是每次正看到兴头儿上,突然出来“雪花”,这时候家里得有一个人爬到房顶上负责转杆子,一个人站在外面的窗户前负责内外信息的传递。幸好我的两个弟弟都长大了,他俩承担了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可以在温暖的屋子里坐享其成。

    冬天农闲季节,电视连续剧《渴望》《一剪梅》《情满珠江》等,陪伴这个小村庄度过了一个个温暖的冬日,也给我的少年时代留下了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无数个深夜我们看完电视睡着了,父亲还在八仙桌旁拨拉着算盘,全村上千亩的土地,每一块土质如何、在哪个位置、产量如何全都在他心里装着。

    每年春天,总有人为了两家地界的问题产生纠纷,父亲过去扯开皮尺量量,把界标重新插上,两家就没矛盾了;哪家兄弟合伙卖了棉花,分钱的时候闹意见,父亲过去拿算盘算一算,数好钱分几份,大家拿着钱就笑呵呵地走了。对此,父亲感到欣慰和满足。

    1988年秋天,在村里干了20年会计的父亲, 在44岁“高龄”时被推荐去县里参加会计培训,并且取得了会计资格证。母亲目睹了有文化的优势,不顾现实条件的制约以及亲戚的反对,坚决支持我和弟弟上高中。这意味着我们要住校,每天都要花钱。而农村只有年底才能见到钱,母亲毅然把院子里长得半大的白杨树低价卖掉,勉强凑够了我们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而那会儿,我和弟弟已经失学一个多月了。

    和母亲同年来疆的老邻居劝母亲说:“上了高中有啥用,将来考不上大学还不是一样当农民?白花那个钱。”母亲说:“谁说农民就应该睁眼瞎?难道就应该像你一样连国家主席都不认识,还硬说慈禧太后是武则天的续集?”邻居当即翻脸:“你认识国家主席有啥用,你还不是当了一辈子农民?”母亲更加生气了:“我的娃娃就是当农民,也要当个有文化的农民。我就不信,装到肚子里的东西还能让别人偷走?”

    在我读大专、弟弟读中专期间,父亲和母亲没有添置过一件新衣,就连袜子都是补了又补,用他们的话说:“旧衣服穿着心里踏实,省下的就是挣来的。”

    1998:勤劳人家先致富 向阳花木早逢春

    十年一瞬间。1998年,我和弟弟先后毕业、工作、成家,家里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父亲和母亲也已经搬进了五间砖房的大院子。喜欢种花、种菜的母亲拥有了半亩菜园,园里有花有果,夏天惹得村里的妇女都来参观。

    这一年春节,父亲在给全村100多户写完春联后,终于腾出时间写自家的春联:勤劳人家先致富,向阳花木早逢春。

    这副对联在正月初一的阳光照耀下,让人备感温馨。

    父亲和母亲勤俭持家支持子女上学的行为,影响了亲戚和村民,加上农村经济条件越来越好,送孩子读书的家庭越来越多。

    2004年,国家实施了粮食直接补贴;2006年,农村取消了农业税;2012年,60岁以上老人不用交一分钱每月还可以领取100元以上的生活费,父母亲和村里的一大批老人都赶上了这个好政策;再后来,幼儿园学费、伙食费全免,中小学生吃食堂每餐享受补助等等。过去村里老人聚在一起谈论的都是家长里短,现在谈论的是国家的好政策。

    农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每个乡镇的集贸市场空前繁荣,自产的蔬菜、粮食、家禽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农民手里有了现钱。手里有钱心里有底气,大家开始按照楼房的格局盖新房,买摩托车、四轮拖拉机,极大地方便了生活,提高了生产效率。

    有的家庭还在城里买了楼房,夏天住在农村搞种植、养殖,冬天住在楼房过冬,方便了子女在城市上学。

    1995年,我刚来独山子那几个月里,心里感觉空落落的。没有亲人、同学、朋友,一个人骑自行车出去20分钟就能跑完全部街道。最繁华的地段是昆仑商场附近,那里有明珠影剧院、文化宫、邮局、银行等,基本满足了人们的生活所需。大庆西路的人行道上方是包着铁皮的管道,我在心里默想:独山子真不愧为油城,连石油都从头顶上过。

    有一年冬天,我有幸被邀请参加独山子少儿文体学校组织的活动,地点在玛依塔柯酒店。文体中心的老师告诉我:顺着大庆路走到头就是。我骑着自行车一路向东,走到最东面发现一片荒凉的戈壁,推着自行车在雪地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终于走到有灯的地方,看见了玛依塔柯酒店的大门。

    我工作的地方,就是这样一座小城,可是父亲非常高兴,因为父亲和独山子结下一段缘。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父亲曾经和叔叔及邻居一起骑着自行车来独山子卖过鸡蛋。那会儿,鸡蛋是不能公开卖的,应该是在现在的装油台那个位置,提前有人等着,到地方快速交钱收货。来回骑行140公里,一趟能赚5元钱。有几次没有零钱找给人家,人家说下次再说吧,你这么远跑一趟多不容易。虽然父亲只跑了几趟,但是独山子给父亲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在父亲的心目中,独山子人大方、待人和气,我能在独山子工作,一直是父母亲备感欣慰的事情。

    这些年里,我亲眼见证了独山子的发展变化,我也从青春年少的少不更事变成了人到中年的从容平和,而独山子这座小城却正年轻,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一般朝气蓬勃。

    2008:全家共饮新春酒 举国同迎富贵年

    2008年秋天,父亲和母亲开始冬天到独山子住半年,夏天再回去种菜养鸡。

    父亲和母亲很快就熟悉了独山子的大街小巷和公交车的线路,泥火山、水库、东湖公园是他们常去之地。哪家超市搞活动,哪家菜店蔬菜的质量好、价格便宜,他们了如指掌,他们已经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

    可是,每年春节前,父亲和母亲就要让我送他们回去,把院子和房顶的雪打扫干净,在门上端端正正地贴上春联。

    儿子看到鸡舍的小门上贴着的“鸡鸭满圈”“牛羊成群”的条幅,感到非常奇怪,因为鸡舍和牛圈都是空的。父亲笑着说:“过去我们的生活条件有限,圈里有鸡鸭,棚里有牛羊,就是生活富裕的象征。现在,这些老习俗还是要保留的,能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2018:家家户户贴春联

    2018年,父母在独山子生活了整整十年,用父亲的话说:“冬天有暖气,做饭有天然气,扭开龙头就是自来水,出门有免费的公交,一日三餐花不了多少钱。我觉得现在过的就是天堂的日子。”

    父亲和母亲是在50年前的夏天被迫来新疆谋生的,从最初的一无所有白手起家,经历了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有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好政策,通过双手辛勤劳作,一步步走到今天,因此他们对今天的生活非常知足。

    春节前夕,父亲先去武昌路市场考察了一番,回来后感慨颇多:“现在市场上卖的春联越来越好了,不光外表精致上档次,书写内容也结合实际特别有意义,我挑了两副买回来。”

    我说:“今年家家户户贴春联,社区给每家每户都准备了春联,自己不用买了。”

    儿子说:“姥爷的生活一直都很有仪式感。”

    的确是这样。改革开放40年来,每年的春节前夕是父亲最忙碌的一段日子,家里的地上、桌子上、床上都摆满了春联。陪父亲写春联也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从折纸、裁纸到写好了一对对摆开、晾干,一丝不苟。收的时候还要注意对偶,叠整齐后上面压个条儿,写上谁家的名字好领取。

    从最初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到现在的“勤劳节俭乃治家上策,谦逊宽容为处世良规”,40年里,写春联、贴春联对父亲来说是对过去艰苦生活的回顾,也是对今天幸福生活的感恩和珍惜,更是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祝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