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丽娟 “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后来人们提起“桃符”一般指的不是门神,而是春联。父亲籍贯在甘肃,那里自古就有书写春联的习俗,爷爷也写得一手漂亮的小篆。其实老一辈人使用墨宝是因为没有现代化的文具用品,而今墨宝却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文化传承。近几年,我们越来越强调文化自信,在岗位上写福字、写春联就是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陆游有诗云: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喜儿和杨白劳想欢欢喜喜过大年因为黄世仁的追债成为奢望;在送社的爆竹发出沉闷响声的旧历年底,最欢乐的时日里,祥林嫂的生命却定格在除夕夜的街头;老舍关于过年的描写绘声绘色。由此看来,无论是古人的春节,抑或是文学作品里的春节、现实生活中的春节,都是千姿百态。拜年、放爆竹、逛庙会、贴春联,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历久弥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这些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是辞旧岁、迎新年的日子。春节文化也因为凝聚着国人的血脉亲情和家国情怀,成为华夏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年又一年,岁月更迭,中华民族把祝福寄托于春节,同时又在来年春节庆祝这一年的辉煌劳作成果,这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特质,如此往复,走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