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 01. 苏联专家要求很严 我的姑父梁大营是20世纪50年代来到独山子炼油厂工作的炼建工人。 1952年6月,他在乌鲁木齐市明园看到独山子炼油厂招收工人的通知后,就报了名,经审查同意后来到独山子炼油厂,被分配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工程处(后来称维修大队)土建队,当上了一名瓦工,参加炼油施工建设。 当时,绝大多数中苏石油股份公司的职工来自本地,也有少数苏联技术专家参加独山子的炼油生产建设。当时主管工程处技术工作的苏联专家叫瓦西列夫,他对当时工程处的工人施工要求很严,我姑父与其他土建工人一起,每天砌墙垒炉,施工稍有粗陋,瓦西列夫检查出来就毫不留情,降薪扣钱;当然,干得好的工人也会升薪或者得到奖励。当时,普通工人拿二级工资,每月40多元钱,可以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 有一次,我姑父带领一个班的土建工人垒筑装置加热炉,用耐火砖砌炉子,砌得整齐划一,墙面严丝合缝。瓦西列夫拿工程尺仔细测量,感到很满意,知道是我姑父梁大营带着班员干的,就在现场当着工程处的领导表扬了他,当场宣布提升他为土建队的副队长,涨三级工资,工资一下子就涨到了120多元。那在当时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在独山子拿五级工资的工人没有几个,一时传为佳话。 
▲上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在现场指导工作 02. 姑父梁大营是英模代表 1956年9月,全国建筑工程劳动模范群英会在北京召开,独山子炼油厂要推选出两名工人劳动模范代表参会,我姑父梁大营就是其一(他是被独山子矿务局维修大队推荐为英模代表的)。他回到独山子后,按照独山子矿务局要求,在维修大队各队作了多场英模报告,他带回来的英模证书和一张英模照片也裱在镜框中,挂在家中客厅中央。是荣誉也是鼓舞,从此,他的干劲儿更足了。 我姑父梁大营平时爱学习、善分析,技术技能提升很快,带领班员多次出色完成土建任务,受到领导表扬,可以说他是苏联专家认可的土建技术工人。姑父带出的徒弟,有成为劳动模范的,有成为技术专家的,也有成长为炼建公司领导的,他们退休多年后总是满怀深情地回忆说:“我们都是梁师傅培养出来的,他在工作上要求很严,生活上对职工很关心。” ▲我的姑父梁大营 03. 姑父姑姑比翼齐飞 我的姑姑李翠萍是1954年来到独山子参加工作的,当时被分配到接待科负责接待工作。1958年,朱德副主席来独山子考察工作,我姑姑就是接待组成员之一。那个时期,姑父和姑姑真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独山子工人队伍中是一对模范夫妻,很受尊重。很多年后,我刚刚参加工作时,很多老师傅都给我讲我姑父和姑姑的难忘往事,让我倍感自豪。 ▲我的姑姑李翠萍 04. 待班员像待家人 20世纪60年代,生活很艰苦,但我姑父梁大营几乎每天都带领大家加班加点地完成了土建施工任务。大家没有地方吃饭,他就带着大伙儿到自己家,人多,大家就蹲坐在他家门外。他和我姑姑总能想方设法“变”出美食,比如用苞谷面蒸发糕、炒野菜等,他们总会炒上一大盆菜摆上桌,然后招呼大家围坐在桌边吃饭,有时候还拿一两瓶白酒,让班员们喝。那个时期,粮食都是定量的,我姑父姑姑能这样做更是难能可贵。 05. 哪里艰苦哪里去 1976年夏天,独山子炼油厂支援乌鲁木齐的炼化石化建设,工程地点在乌鲁木齐东南30多公里的一个山沟里,听说条件艰苦,我姑父报名了。我姑父最大特点就是吃苦耐劳,能团结、带领土建工人完成上级布置的建设任务。 06. 一颗红心代代传 我在1980年夏天15岁初中毕业的时候,到乌鲁木齐石化公司看过我姑父和姑姑,他们都已经退休了。老爷子对我很好,带我去乌鲁木齐市逛街买东西。那是我第一次到乌鲁木齐,姑父领我逛了天山百货商店,给我买了很多好吃的。 他经常跟我讲自己早年参加革命工作的一些经历,讲独山子炼油生产建设和乌石化工程建设。他说他这一辈子虽然受过很多委屈和误解,但他是共产党员,一颗红心永远向着党。我当时还年轻,断断续续也听不太懂,成年后才懂得了那些话的分量。 历史正在离我们远去,但是历史的记忆不能阻断。虽然我姑父梁大营已经于2006年去世了,我手上也没有几张他的照片,但是每当想起他的一生,我和我的父亲都会唏嘘不已、倍感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