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岁月的积淀,口味也日渐庞杂,年少时厌烦的食物竟大多都能接受了。只是,曾经热爱过的美味却因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已忘得七七八八。后来读野夫《尘世·挽歌》,只一句过目未忘——所谓乡愁,对我而言,大多时候只是某种童年的味觉。 记忆中的那些口感,在被岁月发酵后往往形成经久回味的芳馥,于只身远游的路上,时时诱发你“不如归去的念头”。于是想,哪里能唤起我的乡愁呢?祖籍(吉林)、出生地(新疆)、成长地(广东)无一一致。
三年前回广东探望一起长大的姑姑们。半夜,享用过宵夜后被小明弟弟带去看夜景。一条老街上亮着灯的大多是“某某清补凉”的店面。也曾是“老广”,怎么没有关于清补凉的记忆?小明用不甚标准的普通话说:“我们广东人把它叫糖水。”原来,无论在哪里,我都是异乡人。
说到糖水,我可是有印象的。在买半斤肉都得用票的年月,糖水承包了我对甜蜜的认知。广东人爱糖水据说与气候相关,他们说糖水是有降火、清凉、滋养之妙用的,我没什么体会。只是记得天气很热的日子,无论哪个姑姑在家都不许我出门,但也都会用一些常见食材煮一锅糖水用以消暑,有时是绿豆,有时是番薯,有时是鸡蛋。但我都不大喜欢,消暑我首选雪条(咱北方人的冰棍)。我二姑喜欢学习,一次用了陈醋,一次煮了苦瓜。那两次糖水经历,让年幼的我对“坚贞”二字有了切身体会。任二姑如何威逼利诱,我都没有张口。我隐约觉得,这些广东人是迷信吧?一碗奇怪的糖水居然被他们赋予了救民于水火的功效。要凉快用雪条,用风扇,最不济也给把蒲扇呀。
曾经迷恋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真心敬佩编导们,能把寻常生活、一日三餐、普通食材上升到味觉审美、生存智慧、东方哲学的高度。他们中有很多广东藉人士吗?
小明那天带我去的那家店惊艳了时光。过去单薄、寡淡、奇怪的记忆一扫而光。尽管宵夜已经吃到了不能弯腰,可还是吃下了满满一份儿。那天,小明点的是基本款清补凉,用椰汁打底煮了芋头和芋圆。从此,我也有了乡愁。难怪,有人说,味蕾能够连接大脑和胃。
在广东,菜场能遇到很多品种的芋头,煮我喜欢的那款糖水最好用荔浦芋头。为此,我付出了三年的寻找。曾经想过网购。尽管我情愿付出一公斤三五十的价格,也没有卖家愿意接单。后来,我找到了另一种大芋头,尽管口感差强人意,但可聊解乡愁。那些没有吃过正宗广式糖水的朋友,都点了赞。
过年是主妇们最幸福也是最忙碌的日子,给家人煮一份糖水吧,操作简单,口感甜蜜。给年后即将离家远行的亲人们也留下一份儿乡愁吧。
原料:荔浦芋头二分之一个、小圆子100克、片黄糖一片、椰汁500毫升。方法只有一个:煮。先煮小圆子(15到20分钟),再煮芋头(5分钟),加黄糖溶化后加椰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