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明 独山子的大环境就是这样,早上上班之前有两件事儿是必须要做的,一是送娃上学,二是吃早饭。 作为吃货天堂的西北小城,早餐店生意的好坏并不取决于招牌的大或小、老板娘漂不漂亮,而是看在这家店吃饭的人多不多。我送完孩子以后,就选了一家人多的包子店。 那家包子店店面不大,雾气缭绕,包包子的伙计忙前忙后,顾客也是择机落座,出笼的包子端到旁边有半面玻璃的保温橱柜里,大家端着盘子,拿着夹子“分而食之”。你想先打碗玉米糊糊?不好意思,找不到座位,那还是排队等包子吧。 包子为什么要等?不是店里伙计偷懒包得慢,而是吃货们个个拿得多、吃得快,估计都是赶时间吧。包子一般四笼一出,每笼十个,这四十个包子根本扛不过四个人,我见过一个老太太拿着食品袋连端四笼,估计是家里还有人等着吃呢。所以在生意太好的早餐店吃包子,那基本上靠“抢”。 开始的时候,我双手插兜,站在一位老大爷后面排着队,然后看着一笼笼包子被人端走,等到我的时候,我才想起来去找盘子。抬眼发现本来在橱柜上摆放的盘子都没了,等我反身找到盘子的时候,又看见端着盘子的芸芸众生在一笼一笼分着包子,前面的大爷对我莞尔一笑,笑意里就透着“你就一吃包子菜鸟啊”,大爷端着包子走了。而我,只好接着排队。唉,盘子不等人啊! 后来我学聪明了,进店先找盘子,端着盘子单手插兜,排队等着包子出笼。等前面的人拾完包子走了,我又愣在原地,看着热气腾腾的包子,心里有一万只羊驼呼啸而过!有盘子有什么用,刚出笼的包子你如何放进盘子呢?那是需要夹子的!空手拿包子,手会被烫熟的,就算公费医疗还可以报销,那疼的也是自己的手。心里默念:要注意观察生活……回头一看,拿着夹子的大妈笑容满面,抢夹子是不可能的,我只好端着盘子重新排队。唉,夹子不等人呀! 后面我就学精明了,这家店里大概有三到四个夹子,盘子一摞儿大概有十个。到了包子店,一定是先拿到夹子,然后去抄盘子;手就不能插兜了,要左手盘子右手夹子,照例排队。这样能否吃到包子就取决于我前面有没有人连端四笼了。 当我心满意足地端着包子,然后找到一张空位,打糊糊或者喝豆浆都变得得心应手;至于醋和油泼辣子,每个桌子上都有,不费力气,伸个手的事儿。吃完包子别忘了付钱就行。吃完包子,出店,抹着嘴儿,别提有多惬意了。 有次正在吃包子,油泼辣子放小碟里准备放醋,我忽然看到一小伙子站到橱柜前,说:“阿姨,要十个包子。”里面的阿姨忙得头都没抬,说:“包子?要等一等。”三分钟不到,小伙子忽然暴怒:“你店里为啥一个包子都没有,我吃啥呀?你欺骗顾客!”店里的吃货们都纷纷抬起头,一脸诧异地望着别人家的孩子。我当时被雷得差点儿把装醋的壶扔了。抬头看他双手插兜,不由莞尔一笑,心中默念:抢包子的火爆菜菜鸟一枚!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饮食之所以能成为文化,里面的智慧也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吃包子算一种文化,那抢包子也算是一种文化的延伸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