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中秋节,对于远在他乡的人,更加期盼与亲人团圆,相思也更加深了一分。
相思,不仅体现在对亲人的思念上,还体现在那满载着回忆的乡土风俗上。
每当中秋夜,母亲总是在白天蒸好月饼,父亲则把家里最大最好的西瓜挑出来,待太阳落山、月亮初升时,在院里摆上桌子,中间放上月饼,将西瓜和苹果切成莲花状,与脆枣、李子、葡萄等水果一起围着月饼摆放。小香炉里点上三炷香,说是“供月亮”,其实就是祭月神,期盼来年庄稼长势旺、收成好。家乡的老人总说“宁可穷一月,不可穷一节”。中秋节这天一定会把家里有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祭月神,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希望得到月神的照顾。
家乡的月饼,不像烤的月饼那么甜腻,也不似用模子扣出的月饼那么小气,家乡的月饼可是用半袋面粉蒸出来的,小户人家够吃一个月,是实实在在的“一月之饼”。
家乡的月饼既好看又好吃。先把面发好,再用擀面杖擀个圆盘底子,然后逐层抹上自家种的胡麻榨出的胡麻油,每层分别撒上红曲粉、香豆粉、胡麻、姜黄等不同颜色的香料,每层边上用面捏出花瓣,最后盖上一个白面擀成的圆盖,再做四片叶子,上面点缀几个红枣,一个巨型葵花花盘月饼就完成啦。最后就是上锅蒸了。大铁锅,木制蒸板,农家柴火……随着香味儿不断飘出,孩子们帮大人盯着时间,期盼着月饼出锅的那一刻。
一般,月饼在中秋节那天蒸出来,出了锅,不是立即就能吃的。等祭完月后,用刀如切蛋糕般切开分给家人,吃上一口满嘴清香。中秋一过,街坊邻居、亲朋好友便相互赠送一牙月饼,意在祝福对方生活如月圆般美满。
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中秋。
父亲说,他小时候家里穷,最盼望的就是过节,因为过节可以吃饱肚子。那时候中秋的月饼,主体是黑面做成的,只有花瓣部分是白面做的,月亮最圆最大的时候,祭完月,爷爷奶奶给他们兄妹几个分月饼,尽管每人只有一小牙儿,但吃饱的同时还能吃上白面,就感觉非常满足,边吃边和同伴儿去玩耍,笑得那叫一个开心。
哥哥说,他小时候,家里条件相对好一点儿了,吃饱饭没问题,吃白面也不是问题。他最盼望的是祭完月后,一人可以分半个被切成莲花状的西瓜。吃完瓜瓤,再将月饼泡进瓜碗里,西瓜水渗入月饼,吃起来既有月饼的清香,还有西瓜的甜香,那叫一个好吃。吃完就跟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打陀螺,直到各家大人开始找他们回家时,才不得不散场……
我小时候,家里条件更好一点儿了,我们也搬到了另一个地方。中秋夜里,桌子上不但会有母亲蒸的月饼,还有现在市面上卖的月饼。我不再盼望吃什么,有的只是对过节习俗的好奇,等到祭完月,我自己选择一份想吃的东西,就跑去和小伙伴玩了。
记忆最深的是,那时候中秋夜里,我们会到别人家院里“偷吃”一点儿他们祭月的食物,哪怕被发现,他们也不会责怪我们,而是装作看不见。一群小孩儿一会儿到他家,告诉大人吃上了谁家的东西;一会儿又到我家,告诉父母到谁家吃了啥,通常大人听了后会说一句:“哇,来年我家小子(姑娘)将收获更多了。”
其实,我们那儿的习俗就是这样,中秋夜,到别人家院里“偷吃”一点儿东西,意味着来年这个人收获更多,寓意年年有余。“偷吃”者被发现,主人会装作看不见,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对“偷吃”者的祝福。
现在想起来,竟还觉得十分有趣呢。
时代在进步,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的我们只有回乡才能感受坐在小院与家人唠家常、赏月亮、吃月饼的幸福。
月圆年年相似,我们在享受时代进步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应不忘传统节日的习俗,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偶尔慢下来,简简单单,给远方的亲人一句问候,给节日一份应有的仪式,给孩子一份文化习俗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