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有幸参加孤岛老师“我的诗歌、散文创作之路”讲座,听他讲解是如何创作《山》这首诗的。他平易近人,讲座如拉家常一般,像朋友间的聊天,谈自己的创作经验既浅显易懂又理论结合实际。 我是山 却只能在大地上爬行 这是孤岛老师30年前,1989年来新疆第二年写的一首诗《山》的开头。当他给我们诵读《山》的时候,我的思想有点儿走神:吔,这是一座什么山,只能在地上爬行?老师那么瘦弱的身躯,如何装得下那座在大地上爬行“山”的脊骨? 随着讲座的继续,我的那些困惑一一有了答案。孤岛老师说,他出生在浙江杭州市淳安县千岛湖,江南水乡是母亲,给了他柔美与灵气。后来他来到了新疆,广阔的新疆是父亲,新疆的山脉、河流、草地和大漠戈壁给了他坚实的骨骼。 于是,便有了与别人不一样的《山》。 时间过得真快,当顾伟代表独山子文学爱好者感谢孤岛老师的精彩讲座时,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两个多小时,我们还没有听够呢,不得不与孤岛老师告别。 讲座结束后,文友王琦送我一本《孤岛诗选》。封面简朴大方,上灰下白,白边处两行诗句:“我站着是一棵树 躺下是一片泥土。”十分醒目,大气,壮美。我被深深地感动,仿佛能听得见诗人热血沸腾的声音。作者眷恋着他脚下的这片土地,爱得那样深沉。 晚上,我翻看《孤岛诗选》,把他的《山》读了又读。读着读着,就有一种感觉:时而远,真远,远到天边;时而近,真近,近到心里面。 猛地,突然想起不知在那本书上看到的一段话:“一首歌听了又听,一本书看了又看,一季春暖了又暖,一个人想了又想。” 《山》,语言精练,表达形象,想象丰富,是一首真正的好诗。所以著名诗人章德益读了孤岛的诗后,激动地写道:孤岛的诗是一种打击乐,是一种生硬而锋利的节奏,是一种源自心的律动而不求修饰的急切的倾吐,是一种骨头与骨头之间铿然击撞的声音。 关于诗歌创作,孤岛老师说:“我写诗不写纯粹个人的小情怀,我是把个人情怀与大众的情怀融合起来写。写诗写散文不是为挣钱,不为发表,不为出名。我写诗文是表达内心的感想,表达自己内心对人性、社会、大众的感想。我写作是无为而作。一个人如果功名心太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走不远。” 我不是诗人,充其量算一个文学发烧友,根本没有资格去品评孤岛老师的诗作。但是越读他的《山》越有味道,读这样的诗,无疑是一次很满足的精神享受。因为这座爬行的“山”是有生命的,能让人感觉到它的温度与呼吸。 孤岛老师是一位有才气、有激情、有思想,而且又非常勤奋的诗人。 有时候他又是痛苦和孤独的。 所以,俄国著名诗人莱蒙托夫说:没有痛苦岂是诗人的生涯?缺了风暴怎算澎湃的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