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这套书,精彩!

时间:2023-09-11 10:26:40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李光凤

  与光同行

  ——捧读《接续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丛书有感

  ●李光凤

  有人问:“为什么人们愿意花那么多时间、金钱和精力去追求美,喜爱艺术?”知乎高赞回答:“因为艺术是人精神世界的延伸。一个生活在完全隔绝美的世界里的人,他的生命是枯竭的。”

  ——题记

  与光同行,独山子在线官微,8分钟

  泛着墨香的一套丛书《接续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放在书桌上,一套三本,分别是《丹心报国留青史(创业历史卷)》《百年风华赋新诗(诗歌散文卷)》《健笔如虹绘初心(书画摄影卷)》。  机缘巧合,我有幸管窥过编者编辑这套丛书,也对他们所花费的大量心血有所了解。创业历史卷、诗歌散文卷和书画摄影卷中的内容基本上是从报纸近几十年发表过的重要新闻、精品文章、历次绘画摄影展览的佳作中由资深编辑文海拾贝、精挑细选、仔细打磨后呈现给读者的。系列丛书编辑出版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历经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结束等重大节点。  其实要论起肉体、躯壳、生命这些东西,人真的是特别脆弱,但人又是很强大的一种生物,人的强大是体现在精神、灵魂、意志等层面的。三卷丛书都深刻地诠释了这种精神。捧读三卷丛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几代独山子人的不懈努力下,独山子石化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百余年的石油开发史和八十多年的石油炼制史灿烂辉煌,时间让这片土地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独山子精神。

  丛书给人很多惊喜。翻开目录,很多作者耳熟能详,原来他们不只在工作中出类拔萃,精神世界也同样丰富多彩,文章、绘画、摄影、书法俱佳;原来天天在报纸、电视、微信上见到的领导干部、劳模专家还这么接地气(原谅我这么八卦,毕竟,除了工作,大家还想了解生活中的领导干部、先进人物是什么样子)……我认识的一个员工更牛,散文、诗歌、国画、摄影等类别都有作品被收录进这套丛书。聚在一起,我们曾真诚地请教他:“贵脑袋是啥材料做成的?你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全栖能手,其他人还有活路吗?”此话虽为玩笑,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公司员工的多才多艺。  丛书中,我尤爱《进疆日记》, 气势恢宏的《进疆日记》是由71年前一起进疆的15名大学生集体创作而成。这些青年学生怀着建设边疆的满腔热情,自愿要求到新疆工作,他们于1952年7月19日坐火车离开大连,7月27日到达西安,7月28日从西安乘坐敞篷汽车继续西行(当时火车没有通到新疆),8月28日到达目的地独山子,全程约5000公里,行程41天。深深感谢这些石油前辈们,留下了这份弥足珍贵的《进疆日记》,这些长短不一的文字中有青春昂扬的斗志,更有厚重的历史。更难得的是本地作者庞艳秋又通过各种渠道采访到多年后分散在全国各地石油战线的这15名石油前辈或其后辈,并为每个人写了一篇小传。

  我觉得每一名公司的员工都应该读这套书,都必须了解独山子这片热土的前世今生。因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这些前辈当年无私付出的拳拳赤子心里,建立在如今仍绵绵不绝的石油情上。他们不计辛苦、不计报酬的点滴往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仿佛瞬间就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若想了解独山子的光辉历程,只要读一读《独山子史话》就可以完美满足。史料相当翔实,细节也十分丰富。漫长的历史言简义丰地说,纷繁的故事简明扼要地说,正如作者所说:“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光无处不在,无数为独山子发展而奋斗的石油人就像是一束束光。我们看向自己,看向身边,看向世界——总有一些人温暖又坚定、勇敢又善良,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我们,让我们在每一个彷徨的时刻,又燃起前行的动力。  这套丛书,也成功地吸引了上高三的女儿(小小赞一下,我觉得她非常有品位),我还没有看到诗歌这一辑,她就给我大力推荐一个叫徐也的诗人写的诗,说是非常有诗人顾城的感觉,还强迫我立即看,我读了以后,深以为然。长江后浪推前浪,女儿的欣赏水准确实不错。徐也的组诗《回到新疆》,寥寥几笔,父子两代人爱恋故土的深情就跃然纸上。比如《父亲》一诗:“我和你终究会再见,在冗长永恒的某个罅隙,以骸骨的方式。那时我们会有共同名字,就像我们追随大陆漂移的方式一样,我重归了你的年岁。”书中还有很多类似于这样的引人深思的诗。一首好诗,首先是能打动人,能让人产生共鸣。强烈推荐石桂霞、李慧英和王琦的诗,比如《给光一个通道》《父母爱情》《雪夜》《相遇》等等。

  女儿最推崇的一篇散文是《末末》。她看完,直接来了一句,我觉得这篇文章应该放在我们经常做的阅读理解里面,文章有味儿、耐读,像我们学过的文章一样,有点儿朱自清的感觉。看了《小会计的五个瞬间》,她笑得东倒西歪:怎么这么有趣,感觉像读三毛的散文《撒哈拉的故事》一样,诙谐幽默中,财务变化的几十年就生动地体现出来了……  《七块钱吃出大圆脸》光看标题就让人浮想联翩。《难忘师恩》历数了教过作者的老师,读来深情款款,尤其是结尾一句:“我曾和爱人商量,退休后找个乡下小学支教几年,她做饭我讲课。我自认为能做个好老师。”伉俪情深又大爱无疆,实为我辈学习楷模。《父亲的大青石》也是我极力推崇的文章,父亲的舐犊情深、严格教育都令人难忘,文中说:“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正是有了这样的言传身教,才有了今天诗书画俱佳、文武全能的独山子石化员工。  三本书里,我尤爱诗歌散文卷,篇篇俱佳 ,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在岗位上,这些作者是各条战线“术业有专攻”的员工;在生活中,这些作者又是有才有情的诗人、作家、书画家、摄影家、音乐人……如果没有这套书,我都不知道身边有这么多优秀的同事。特别说明一下,三本书封面力道遒劲的书法,是公司员工王志科的作品。我还发现一个共性,就是在书法这一辑里,甘肃、陕西籍的员工居多。  这套丛书气象万千,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精神生活,给读者以积极向上的无穷力量。没有人能够永远年轻,所以我们缅怀过去;总有人正年轻,所以我们相信未来。不为盛名而来,不为低谷而去,永远迎着光亮,努力拼搏过后拥抱更多希望。  与光同行,你我同在。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