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后,节日的另一个高潮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我国各地有丰富多彩的庆祝仪式。
但是元宵节不是法定休息日,对于早已经开工的上班一族,在仪式感上便淡了许多。
这不,一大早,老妈就打来电话:“今天做不做面灯?给孩子做没做灯笼?”
我尴尬地笑笑:“今天不放假,没时间折腾;今年元宵节跟公婆在一起,公婆家的风俗里没有这些项目,我入乡随俗。”
现在想来,小时候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但是那些让人欢喜满足的仪式感,却都深深留在了记忆里。
可以“尽情释放”的烟花
说起燃放烟花爆竹,今年春节显得尤为安静,大家渐渐树立了文明过节的意识,都在为维护碧水蓝天尽一份力。
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天很蓝、水很清,烟花爆竹可以随意地放。但是,当时大家的经济条件却不允许买更多的烟花爆竹,谁家肯把恨不得掰两半儿花的血汗钱一口气噼里啪啦地炸掉呢?所以,鞭炮一般都是数着日子买,备好年三十、初一、初五、十五这些日子必须放的量……烟花就更舍不得买了,在当时的生活环境中,我几乎没有见过真正的烟花。孩子们所有的期盼都在摔炮儿、小鞭儿还有后来兴起的“钻天猴儿”里。
当然,就是这些“福利”,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那还要看当年的收成以及大人的心情。而最关键的,这些“福利”都要在春节前的年集上才能买到。
你想想,孩子们的心痒痒了半个月,心里憋足了劲儿,在元宵节这天终于能得到释放,那个欢乐劲儿,把“福利”本身的能量放大了许多,火力自然也猛了更多!
一定要攀比的灯笼
我小时候没有五花八门的电动灯笼,孩子们的灯笼都是手工做的。
每年元宵节这一天,老妈只管忙各式各样的吃食,而老爸的任务就是给我们姐弟做灯笼。最经典的也最受欢迎的就是老爸的“红心萝卜灯”。
老爸细心地挑好两个圆圆的大小合适的品相好的红心水萝卜,小心翼翼地把两头削平,细一点儿的那一头朝上,粗一点儿的那头做底。然后用小铁勺儿从细头开始往里挖,一点点地将萝卜掏空,只留下萝卜皮以内两三毫米的部分,框架就做好了。
然后,老爸用小刀在萝卜周围刻下各式各样的空心花纹,有时候是花朵、有时候是动物、有时候是星星月亮,有时候甚至是一句吉祥话、祝福语。反正只有想不到的,没有老爸刻不出来的。有一年我期末考试没考好,老爸居然刻了一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真是“简单粗暴”啊。
花纹刻好后,再将萝卜皮轻轻剥去,一个灯笼就基本成型了。
灯芯部分,老爸在大扫帚上折一小截竹子,缠上些许棉花轻轻地插在底中间,灯芯就有了。将一勺花生油沿着灯芯慢慢淋下去,让花生油浸到灯芯的一半左右。因为灯芯的长度决定了灯笼的防风性和需油量,这个环节是个技术点。
最后,老爸用一根铁丝把灯笼绑在事先准备的木棍上,一个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等到天黑点上灯笼,淡淡的火光透过半镂空的花纹映出来,所有的花纹都红彤彤的,很是美丽。
孩子们全都从家里涌到街上,纷纷拿出自家的灯笼比拼谁的萝卜灯样子最正、防风性更好、花纹更好看,家有技术控的老爸,我们姐弟的灯笼自然一向最受追捧。
十五的饺子十六的灯
对山东人而言,似乎逢节就要吃饺子,但是正月十六的这天早上,却一定要吃“灯”。
这里所谓的“灯”,是指元宵节这天做的“面灯”。
每年元宵节的下午,几乎家家都要做面灯。用事先和好的面团做出十二个类似小碗的形状,然后按照十二个月份在上面分别捏出相应数量的角,比如一月就捏一个、腊月就捏十二个。若是逢上当年有闰月,就把闰月的月份多做一个同样的面灯。
面灯做好后,要放在锅里蒸熟,据说这是“聚宝盆”。等蒸熟起锅的时候,哪个灯里蒸馏水多,就表示聚的“宝”越多。
蒸熟的面灯凉好后,也要按照前面做灯笼灯芯的做法加上灯芯和油,面灯就做好了。
到了晚上上灯的时候,大门上、屋门上、粮囤上、水井口、栏圈上都要摆上面灯,表示预祝今年盆满钵满。后来,面灯的形状不局限在十二个了,什么花、鸟、元宝、十二生肖等等都行,家家都有隐藏的艺术家。
等到了正月十六早上,把燃后的面灯灯芯抽出,再把面灯上的油渍灯灰清洗干净,早餐的食材就准备好了。将面灯切成块儿跟面条一起下锅煮熟了吃,象征着用线穿起了聚宝盆吃进了肚里。只不过对于孩子来说,早餐是清汤又带着股油烟味儿,味道真不敢恭维。
几家欢喜几家愁
元宵节过完,也差不多就迎来了学生的“寒假收官日”。
快开学了,寒假作业的完成情况,自然也成了元宵节开心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
想想自己小时候每年开学前一夜抹着眼泪补作业的情形,我成为家长后一直引以为戒。
这不,开学报到的前一天,老师布置孩子们完成一幅快乐寒假小报。上二年级的儿子颇有感慨:“幸好老爸逼我在放假的第一周就完成了所有作业,这会儿我们班好多同学还在哭着补寒假作业呢,再加上小报,他们不知道啥时候才能睡觉呢。”
嘿嘿,身为老母亲的我,不觉有些汗颜。
元宵节的习俗,全国各地各有不同。但是不管什么形式,其中包含的寓意却一定是一致的,那就是美好的祝愿。不知不觉,童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已经渐渐远去,但快乐的感觉却永远留在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