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一套新书栩栩文字 镌刻大国重器

时间:2023-12-08 17:41:01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王祥微

  一套丛书,两肩重任,三年泣血,四方瞩目,五味行文,六易其稿,七月问世,八斗尽显,九转功成,十指捧卷,百读不厌,千言难诉,万分稀贵。

  ——王祥微

  独山子石化公司“接续百年路 奋进新征程”系列丛书自发行以来,广受好评。该丛书集文章、绘画、书法于一体,融公司发展成就和文化成就于一脉,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

  丛书创业历史卷——《丹心报国留青史》分为六章,每章都是“干货”,无论写人记事,还是载史颂今,都紧紧围绕独山子石化人自强不息、发展不辍这一主线,许党报国、为油奋斗这一情怀。书中有新闻记者的铿锵笔触,有基层通讯员的深情表达,有独山子石化公司艰苦创业的峥嵘岁月,有平凡石油工人的不凡担当,也有你我共同坚守不渝的精神之源、发展之根、立业之魂。思想聚焦、视角多维、情感真切,是这本书最为鲜明的特点。

  启卷阅读,迫不及待。

  每篇每册,镌刻大国重器

  翻开书,一幕幕石油人奋斗拼搏的景象跃然纸上,一件件助推祖国发展的大国重器栩栩如生。每一页,都饱含无尽的挚爱与自豪,像是一场盛大电影,每一帧都刻骨铭心。

  细细数来,独山子石化“第一”的头衔不胜枚举。

  1959年,全长147公里的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拉玛依—独山子线竣工投用,国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给予高度赞扬。

  1960年,独山子炼油厂原油处理规模扩大到121万吨/年,成为全国第一个年处理量上百万吨的炼油厂。

  1977年,自筹资金、自行设计、自主制造,建成我国第一套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60万吨/年分子筛提升管催化裂化装置,许多设备目前仍在服役运行。

  ▲自力更生建催化,炼塔整体吊装

  1995年,新疆第一套乙烯工程建成投产,2002年将14万吨/年规模扩大到22万吨/年,“吃三睡五干十六”的创业故事广为传颂。

  2006年,我国第一条战略级跨国原油进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全线贯通,进口原油源源不断涌入独山子,能源安全的“大动脉”得以保障。

  2009年,我国第一套大炼油大乙烯工程投产。同年,习近平同志现场视察,殷殷嘱托建设者们要为西部大开发、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21年,我国第一批乙烷裂解制乙烯工程中的塔里木乙烷制乙烯工程一次开车成功,独山子石化业务纵贯天山南北、覆盖“油”“烯”“肥”“电”的多元发展格局进一步巩固。2023年,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成功获批,又一大国重器在独山子石化这座港口鸣笛入海、扬帆启航。

  油血丹心昭日月,独石化魂荡山河。

  居祖国一隅,铸大国重器,靠的是满腔热忱、坚韧毅力和超凡胆魄。这些植入独山子石化人基因的“超能力”,是我们志创世界一流、再造大国重器、奋力谱写新篇的不竭动力。

  栩栩文字,书写大国能源

  《丹心报国留青史》不仅讲历史,还讲情怀,讲担当。文字生动鲜活,体现出了深厚的历史情感和时代情怀,如“石油,有‘地球血脉’之称,似埋藏于地心的一条巨龙”“炼化装置已充满了大修攻坚的硝烟,员工们也感受到了浓厚的决战氛围”。

  为了让这条石油巨龙在中国升腾、在祖国边疆翻涌,为了让一场场没有硝烟的“能源保卫战”取得胜利,一代代独山子石化人始终把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为坚决使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

  上世纪60年代,一些国家妄图在石油上卡我们的脖子,一时间,公共汽车没有汽油,飞机用油也断了货。独山子炼油厂克服一切困难,决定利用现有装置生产航空煤油。经过一个多月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为人民而战,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产出了合格航煤,填补了一项国家石油产品的空白,有力保障了神州大地的飞机展翅翱翔。

  ▲上世纪50年代的“清焦大战”

  2021年,欧洲经历能源危机,全球出现“气荒”,中国石油全力应对,独山子石化勇当先锋,虽然不产天然气,但“少用”亦是贡献。当年冬季,深入优化生产运行,极限降低天然气耗量,每天压减天然气量达3万立方米,可供6万个家庭日用。

  今年疫情过后,旅游等产业强劲复苏,对成品油需求陡增;党中央要求“大力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下游的炼化业务需同步加力;我国西部多家炼油厂检修,市场供应能力大幅下降。面对成品油供需矛盾,独山子石化预研预判,提前开展炼油大负荷测试,攻关破解提高负荷的制约瓶颈,成品油产量创近8年同期新高,有力保障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油田后路畅通。

  战天斗地雄赳赳,我为祖国献石油。

  当前,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袅袅书音,讴歌大国创新

  《丹心报国留青史》中,独山子石化的发展史、报国史是主旋律,“创新”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音符。文中虽然没有全篇叙述、反复强调“创新”,但其内涵却处处不离“创新”。

  独山子石化之所以能冲破“孤岛经济”,核心就是坚定不移开拓创新,勇于自我技术革命,敢于攀登科技高峰。

  1967年中央军委批示要尽快研制出低温军用油,上级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独山子炼油厂。以“玛依塔柯之子”王继谔为代表的第一代科研人勇担使命,凭借国外杂志的一条消息,便开始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在-49℃的可可托海,踏冰卧雪收集数据,一天当作几天用,成功调制出8号稠化机油和-50号军用柴油,为部队保家卫国提供了油品保障。

  进入新时代,独山子石化科技创新乘借东风、火力全开。建立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自治区橡塑重点实验室、集团公司合成橡胶试验基地等一系列科研平台,牵头成立新疆石化产业创新研究院,每年开发10个左右化工新产品,茂金属聚烯烃、溶聚丁苯橡胶等一批王牌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空白,PE-RT管材料、三元共聚聚丙烯专用料等高端产品全国销量遥遥领先,新材料产量占中国石油三分之一。正在全速推进的塔里木二期乙烯项目科技含量十足,自有技术应用率、设备国产化率、电气化率均为行业领先。

  独山子石化践行央企担当、主动先行先试,在科技领域争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努力争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

  ▲“玛依塔柯之子”王继谔

  淡淡墨香,芬芳大国工匠

  《丹心报国留青史》的压轴大戏是第五章——先模人物石油中坚,介绍的11位先进人物擅长领域、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工匠精神,一种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神。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徐凯军与父亲徐新才的父子劳模故事早已成为佳话,择一事终一生的高尚品德令人敬佩;独山子石化历史上第三位“全国劳动模范”谷刚是不服输、有点子、能创新的专家,20多名“高徒”在公司各个焊接阵地上发光发热;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称号的罗灵力勤学善思,专注生产,在公司奋斗史诗的青春之篇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八〇后代表、自治区劳动模范葸永龙有一副“好牙口”,专啃生产上的“硬骨头”,十年炼成“百事通”,一腔热血为炼油……

  这些先进人物,有的已光荣离开岗位,有的奋斗正当时。奋斗的接力棒在控制室、操作间、机泵房、塔罐下传递着,工匠精神在一代代独山子石化人的心里传承而激荡、积淀而磅礴。

  这些先进人物的背后,有师傅、有徒弟,有主操、有副操,有一群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为公司发展拼搏建功的“最可爱的人”,他们也将在独山子石化“大国工匠谱”中赫然留名、长留青史。

  重忆往昔,独山子石化历史恢宏壮阔。

  品味当下,独山子精神历久弥坚。

  目及未来,独山子石化发展大有可为。

  掩卷。心神于其中,久久难自拔。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