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分”这个词,时常被人挂在嘴边,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有点儿俗的词。
不知道外语里有没有相应的词,但我感觉这个词国人是很喜欢用的。同学、朋友、老乡之间只要相遇相识,都说有缘,特别是终成眷属的一对男女,便会说是“情缘深厚”了。
我常常想,如果两个人相遇相识了,最终没有变成熟人、朋友或者一家人,还会说彼此有缘吗?如果两人产生了矛盾,结下了梁子,甚至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恐怕不但不会说有缘,而且还可能会说我真是倒了八辈子霉,怎么遇见他了?
美好的相遇相知,是可遇不可求的,就像俞伯牙与钟子期相遇,成就了“知音”的传奇;李白和杜甫相遇,演绎了两位千古诗豪“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的绝世友情;许仙与白素贞相遇,留下了西湖、断桥、雷峰塔天上人间人妖痴恋的美丽传说;刘备与诸葛亮相遇,书写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千古君臣知遇的典范。这些相遇,称之为“缘分”,自然是最恰当不过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但有些相遇,就不是那么让人喜欢了。孔子周游列国,对遇到的那些不赏识、不重用他的君主,肯定也不会有多少好感。
《三国演义》中周瑜遇见诸葛亮,被三气致死,临终抱恨而叹:既生瑜,何生亮?
金庸所著《倚天屠龙记》中的周芷若,最终面对张无忌,可能最想说的是“少年时汉水舟中,咱俩若不相识,该有多好”。
曾国藩组建湘军,对前来投奔的同乡故旧,若没有真本事,肯定也不会像曹操官渡之战中光脚迎许攸那样激动欢欣吧。
这些平凡、不快、心酸甚至痛苦的相遇,当事人是绝不会为这份“缘分”感到庆幸的。
人与人之间,终究是因为有了愉快的交往才说“有缘”,如果擦肩而过或者相见不相识,自然是无缘,正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但即使是相识甚至熟识了,两人却始终没有建立良好的关系,恐怕内心也不会认同“我俩有缘”。
“缘分”的说法,应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茫茫人海,两人相遇,只是偶然。人的一生,从亲戚、邻居、同乡到同学、同事、朋友、战友等等,会遇见很多人,结识很多人,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只是你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只有两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关系,才算得上彼此有缘。
当然,缘分有深有浅。王弗作为苏轼的妻子,陪伴东坡只有十年,却让苏轼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悼亡词。杨绛陪伴先生钱锺书、女儿钱媛六十余年,所著《我们仨》感人至深。有的人相伴时间很短,但让你念念不忘,思恋终身。有的人相伴时间较长,也让你感到轻松快乐、幸福温馨。所以,对生命中遇到的有缘人,我们应该心怀感恩,珍惜与之相处的每一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缘分越来越神奇,越来越不受时空限制。
屈原、李清照、曹雪芹,虽然都早已作古,但越来越多喜爱文学的外国朋友,可以通过上孔子学院、到中国留学或者读书等方式了解他们的精彩华章,从而引为知己,感奋不已;很多中国人,依托电视、网络结识他国的同龄人,进而跨越千山万水和文化差异,最终结成好友或连理。这种“缘分”在古代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在今天却越来越“稀松平常”了。
同时,我也常常在想,现在相恋的年轻人,克服外在因素的阻挠,最终走到一起的肯定越来越多了,人世间总体的婚姻幸福感应该是远高于古代了,不必再有那么多的人为“有缘无分”伤怀痛心了。
但是,由于主观或其他的一些客观原因,还有一些相爱的男女最终不能厮守一生,依然还会感叹“造化弄人”“缘分未到”。正如苏轼所说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当然,缘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缘之人如果经常不联系,关系疏远以后,缘分自然也就淡了;缘浅之人,主动时常联系相聚,经过努力,缘分也会越聚越厚、越聚越浓。
愿世间有缘人多多珍视缘分,营造幸福美满的人生;愿感叹无缘的人们也能正视现实,多一份释怀和洒脱。
所谓缘分,自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莫要太执着,太挂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