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没泥火山的精灵 ●李显坤 1.泥火山,野生动物的家园 自然界的动物,对自然环境所发生的变化,都有着极高的敏感性。有些方面,即便是万物之灵的人类,也难以企及。 在独山子,刚刚过去的冬季,是北山羊在泥火山中出没最为频繁的季节。光秃秃的、陡峭的、无穷无尽的山峦,都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直至连绵到天山深处,完全是一种抱朴怀美的自然形态。这里的美,只在美的纯净里辽阔,也只在美的静谧里永久。此时黄色的北山羊身影出现了,怎能不显得格外醒目? 自去年的秋末冬初,兴奋的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们,便不断在网络或报纸上发文字、图片和视频,不少都是在泥火山、浅山和大峡谷景区等地拍摄到的北山羊。山中天蓝云白,空气澄澈,这些被拍到的北山羊有时是三两只,有时是成群出现,或在山坡上自在觅食,嬉闹奔跳,或在山谷、峭壁上踏雪行进,或在山顶驻足观望,山下林立的炼塔,一定令它们新奇万分。 据统计,目前克拉玛依市的野生动物约有570种,包括陆生脊椎动物154种、无脊椎动物49种、昆虫367种,其中为人们所常见的体形较大的黄羊、盘羊、北山羊等野生动物就达30余种。 这30余种野生动物,在泥火山中也大多能够见到。 泥火山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独山子城区西南约1公里处,海拔约958米。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4公里,方圆60余平方公里。如此多的野生动物在四季轮回中交替出现在这里,也不由令人大为惊叹,泥火山堪称野生动物纯净美好的原生圣地。 2.峭壁精灵北山羊 我一度很喜欢在春夏进入泥火山,此时除观察走兽之外,也是观看禽类的最佳时节。无论鹰、隼、鹞等猎食鼠、兔等小动物的猛禽,还是以植物、昆虫为食的呱呱鸡、山斑鸠、山麻雀等鸟儿都能看到不少。 其实,泥火山中出现北山羊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深秋,一位环保人士在监测独山子大峡谷草场时,突然发现了4只奔跑的北山羊。此后,每年深秋到春初,人们都会在泥火山、大峡谷一带发现北山羊,而且数量越来越多。据专家观察,目前这里的北山羊种群,最少的有20只左右,最多的约有80只,总数有300只左右。 每到秋冬季节,为了繁育,北山羊要从高山草甸及裸岩地带向海拔较低的区域聚集。而泥火山至大峡谷一带山区的向阳坡,是绝佳的过冬地,故而受到了北山羊的偏爱。 这是一种缘分,去年冬将尽,我在沿泥火山栈道爬山时,见到了五只北山羊在远处的山坡觅食、撒欢的身影。在轻柔的风里,散发出原汁原味的喜悦。真是神奇的动物,竟能在悬崖峭壁上行走自如。后来我看了资料,有此绝技,皆在于北山羊的蹄子极为坚实,有弹性的踵关节和钳子一样的脚趾,故而能够在悬崖峭壁间行走如履平地。被誉之为“峭壁精灵”,当之无愧。 与我相近的几位外地来的旅游者不禁感叹,这很能说明独山子的城市生态环境好,老百姓环保意识强。实际情况也是如此,多年来,独山子区为保护北山羊,在泥火山至大峡谷一带的山区路口设置了许多宣传栏和警示牌,同时保护草场,严禁捕猎,使北山羊的生存环境得以不断改善。 名声渐显后,还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地区,甚至疆外的野生动物摄影人也前来一睹北山羊芳容,用镜头留下其别样的倩影。 其实北山羊是一种羚羊,如当地人所称的黄羊,也是一种羚羊,学名为鹅喉羚。北山羊又称亚洲羚羊,体形较大。我国的北山羊主要栖息于新疆天山山脉高寒地区,夏天栖息于高山草甸及裸岩地带,冬春迁至海拔较低的地区集群活动。由于北山羊在我国数量不多,分布不广,在2021年之前一直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随着北山羊种群和数量不断增加,国家有关部门将其调整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3.大角盘羊 此外,克拉玛依市现有的与北山羊同为偶蹄目牛科野生动物的鹅喉羚、盘羊,也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中鹅喉羚一般栖息在海拔较低的戈壁荒漠区,克拉玛依市周边地势在海拔270至500米之间,是较为开阔平坦的戈壁滩,故而这里多见鹅喉羚。盘羊一般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间、丘陵地带。而北山羊一般栖息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裸岩和山腰碎石地带,为栖居海拔最高的哺乳动物之一,故而在天山脚下的独山子区泥火山中的一段时间里,能够得以一见。 盘羊腿比较长,身材比较瘦,在山区中与其他野绵羊相比,就不是优点了,直接导致了爬山技能较差,因此在逃跑时,会避免过于陡峭的山坡。好在盘羊不挑食,活动区域的树叶和杂草皆可食用。冬天缺水时,可以几天不喝,甚或干脆吃雪。作为小型群居动物,均为3至10只全雄性或全雌性活动,只有到了寒冷的冬季发情期,才会雌雄合群,这很便于幼羊在春夏出生,以此应对恶劣的环境。 我初次看到盘羊时,极为惊叹其角的壮大。如此壮大的一对角,其实只为求偶而生,与羚羊、梅花鹿等长角动物一样,只是一种犹如花瓶的装饰物,且终生生长。年龄越大角就越大越弯曲。由于是不断向内生长,个别角度不佳的,会不断朝着自己的脑袋延伸,直到戳中自己的头颅,然后慢慢被戳死。在克拉玛依北面的青克斯山中,我见到过这样一个盘羊头骨架,直觉这是一种堪比凌迟的憋屈和残忍的死法。因为致命并不是一下子就到来的,而是不断日积月累,当盘羊一天天地看着长角戳进自己的头颅而无可奈何,直到最后痛苦而亡,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绝望啊! 大多数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抵御天敌。而盘羊的这一进化,显然是失误的。使人能够认识到,生物演化是一种自然规律,但有时一个物种的淘汰,也是不可逆的。 4.雪豹和兔狲 网上还看到,有人在泥火山里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有两只的,也有三只的。雪豹原产于亚洲中部山区,我国的天山、阿尔泰山等高海拔山地是其主要分布地。这威严的雪山之王,真是一种可爱的旷野精灵,初见之时,真会令人疑是见到了呆萌的毛绒大猫。我偶尔才会于冬季进山,次数不多,当然难以遇见。其实到目前为止,人类对雪豹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 2019年,有人在独山子城郊还发现了另外一只“花猫”,个头远不及雪豹,但性格却相似,也是极其凶猛。被送到区自然资源分局救治时,才发现这只“花猫”不一般,为高原三傻之一的兔狲。此后,这只“猫”还上了一回央视新闻。 冬季天寒地冻,大雪覆盖植被,导致野外环境食物链不足。而独山子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城区绿化植被很适合野生动物藏匿,适宜搭建临时居住地,食物充足,故而近几年,独山子城区内的野生动物出现频次日益增多,甚至城区附近还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首选家园。 这只兔狲,一定是泥火山中跑出来的。有这一判断,是因为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的一句话:“……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漫长的严寒时日,人和动物都会不期而遇一场场大雪,那可都是漫过山野、漫过心头的大雪。也因之使人和动物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纯净。这样的时候,表象确实能够迷惑人,尤其白皑皑的雪原上,走来了一只兔狲。通体毛茸茸的,长相酷似家猫,真是可爱,再加上十分粗短的四肢,活像个圆滚滚的大毛球,简直浑身都是萌点,轻易便萌翻了人。其实,人们对兔狲算得上是误解颇深,往往表象隐藏了它极其凶猛的一面。这可是肉食动物,是具有很强攻击性的捕食能手。它将生存机会建立在了霸凌之上,不但会经常去抓鼠、兔填饱肚子,强力欺负旱獭之后,还会占据其洞穴,顺带将其幼崽当作美餐。 5.野猪、雪兔和狐狸 也有人在泥火山里拍到了野猪,视频里的野猪很肥硕,浑身孔武有力。去年五月间,我一早进入泥火山中沟,山脊上嫩草吐蕊、朝露欲滴,渲染着桀骜不羁的山色。几只在一丛红柳上倾心交谈的山麻雀,下一秒就飞入了绿色的、干涸的河床。我走近了几丛开着黄色花儿的锦鸡儿旁,看到了挂在布满了刺的枝条上的深褐色野猪毛。野猪分布极广,这种杂食性动物从不挑食,只要能吃的东西,都不会放过。又走出不远,在一面山坡上见到了几个小坑,判断应该是野猪用坚硬的鼻子从地面挖掘了植物的根和球茎。 冬季雪原上的精灵,说来应非雪兔莫属。雪兔既有“狡兔三窟”的隐蔽技巧,又有“毛色三变”的伪装本领。能变化毛色,皆为在差异较大的季节里能很好地保护自己。故而在冬季,一身白色,毛长而密,眼周黑,耳尖呈褐色。而到了夏季,毛相对短了,背部和额部呈黄褐色,眼周白色圈窄,腹部白色。夏秋季在泥火山里常见野兔,一般人不好区分,这时的雪兔与普通野兔毛色相近,我能够认识,在于雪兔的体量大于一般野兔。 去年夏天在泥火山中,近午,我偶遇过一只狐狸。因为太阳正盛,此刻的山显现出了深刻的内涵,骨子里透出一种别样的韵味,那是经过千万年风雨洗礼才造就的。转过一道山梁时,我突然发现了一只狐狸的身影,小狗大小,毛色黄亮,边走边望边闻,应该是在觅食。在一个小洞边闻的时间较长,那是一个鼠洞吗?不过,这只狐狸也挺有意思的,发现了我之后并不惊慌,有那么一阵,还站住了脚回看我,对我没有释放出任何的敌意。但毕竟是一只狐狸,我保持有高度的警惕性。见我那随后赶来的同伴用手机不断地拍,嘴里还不由自主地发出啧啧声,它快速地溜走了。 6.秃鹫和山斑鸠 有一个大雾天,我在南沟里最高的那座金字塔形状的山峰上,见到了一只兀立着的秃鹫,我们数度猜测时,天空中盘旋着又飞来了一只秃鹫,宛若在层云之上。没错,就是秃鹫。对秃鹫的出现,带我们进沟的同事也很惊奇,此前还未见有人发过这样的消息。 而在西沟,我见到了一只山斑鸠。深秋的下午,零散的几头牛羊放牧着天空纯净的蓝,没有丝毫尘埃的云朵很低。满山静寂,闻不到人语。偶尔听闻几声虫唱、几串鸟啼。在草黄枝枯的季节里,我站在一处高坡上,竟似占据了一块心灵的高地。山斑鸠是同行者先看到的,告诉我前面山包上有只野鸽。其实这样叫也大差不差,山斑鸠也俗称野鸽子、大花鸽等。虽然这只鸟儿身形如鸽子一样圆润,我还是通过头部的蓝灰色,颈基两侧明显的黑灰色鳞状斑,以及背部深灰,翼覆羽外缘明显的扇贝样斑纹认定是只山斑鸠的。这一点,是我在部队的哨所上,有一位早年参加过志愿军的老矿工告诉我的。只是那座山的矿洞里,多的是野鸽子。 7.环颈雉和呱呱鸡 在泥火山中能够看到山鸡,更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我在南沟见到的,是环颈雉。这种鸟儿虽然能够适应形形色色的环境,但最喜欢在山地灌丛或是丘陵地带活动。这些区域,既有助于隐匿其身影,也有着丰富的食物资源。环颈雉不给人靠近的机会,这是一种相当聪明的精灵,有其独创的逃脱技巧,一旦看到来人,避之不及时,便会一动不动安卧于地,来者不动,我亦不动。这时通体的斑斓色彩,在山地或草丛里就轻易起到了迷惑视线的作用,让人看不见,然后它再瞅准机会突然起飞逃跑。 上体一般呈棕褐色,胸部为灰色,腹部棕黄色的呱呱鸡,学名为鹧鸪,亦称石鸡,喜群居,不但善飞并且善走。这种鸟儿在泥火山中最常见,多成群结队地立在山坡的石块上叫个不停。叫声尽管简单,但三五只在一起,那响声就似几十只几百只在高歌了,“呱呱呱”的鸣声很远都能听见,并且鸣叫的时间也很长。那天,在西沟,秋风微拂,毛色鲜艳、体态浑圆的呱呱鸡成群结队在一面山坡的草丛里漫步,远处,翼展宽大的一只鹰正在天空盘旋。但这群呱呱鸡似乎并不在意那只鹰,只在乎我,我向前走几步,它们就成群起飞,向山坡的更高处飞进五六米,反正是不能让我靠近了。 8.麻雀、蛇和黑腹沙鸡 有一朋友,喜欢在泥火山中骑行。初夏的一天回经南沟,绿和美来势凶猛,遇一大片黄色野郁金香花海,对面的山坡也是一片绿色,不觉流连忘返。不承想,经过一处杂草丛时,一只山麻雀忽然从他脚下惊慌失措地飞起。凭其经验,这样的鸟儿必有不舍之物。于是蹲下身子仔细寻觅,果然在被杂草遮挡的低矮处,发现有个雀巢,中有一枚蛋,用手摸,是温热的,原来那只山麻雀在孵蛋呢。朋友不禁惊出一身冷汗,自己无意之中,差点让一只山麻雀妈妈经受了失子之痛。于是,速速离去。这一片地方,本应属于这些小精灵,人们偶尔来此,都只是不速之客。 对于蛇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夏日,有一天我在中沟,听到地面有簌簌之声,我方才看清楚,一条一尺来长的土黄色的蛇,就已窜到一条浅沟对面的草窠子里去了。 有摄影爱好者,20多年来,坚持用镜头记录泥火山中野生动物的点滴,无与伦比的户外经历,使他在辨别野生动物及了解其习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当拍到或观察到了稀有野生动物,都会通过大量查阅相关的资料、图片、书籍等进行比对核实,以准确判断出所属。 经他观察,这里有过去难得一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腹沙鸡种群,甚至还有在国内消失了20多年的灰腹灰雀等。 人们离不了自然,离不了环境。欲走向山野,大可先走进泥火山,这里不仅是野生动物的乐园,何尝又不是人们心灵的家园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