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鑫在现场观察炉火燃烧情况。 5月5日11点,乙烯二部进行了检修前最后一次投退炉。 “现在4号炉第二、第四支截火!” “现在3号炉4组均匀推火!” 劳模兰天和隐患克星李明,一前一后应答着。显示燃料气量的数字在屏幕上跳跃,按照刘鑫期待的值在DCS画面上定格。刘鑫攥紧的拳头不自觉地松弛下来,眼睛眨了几下。5月5日14点,此次投退炉任务圆满完成。 02 完美的最后一次投退炉 ●文、图/陶彩英 “今天是检修前最后一次投退炉,要力求平稳。”5月5日11点,乙烯二部生产组组长李磊在主控室下达指示。 投退炉操作是乙烯二部裂解装置日常生产中最重要的一项生产变动。如果把日常生产比作一场接力赛,炉子之间的投退操作,就等同于队员之间进行接力棒传递,接力棒交接顺利,直接关系到后系统压缩装置和分离装置两名队员正常发挥。如果压缩机心脏201一段入口压力平稳、负荷波动小,那么分离装置急冷水加热用户热源充足、产品质量就更有保证。如果三套装置之间操作配合默契,那么这场接力赛就会完胜。 为力求一个“稳”字,乙烯二部领导薛新超和李中华早早来到主控室督察投退炉各项准备工作;裂解、压缩、分离三套装置的工艺工程师,提前和主操一起检查DCS各项参数;当班值班长康鸿才和运行工程师肯吉别克接打着一个又一个电话和各方沟通;四值班裂解装置班长刘鑫利用休息时间帮裂解炉主操对各参数加强调控。乙烯二部乙烯单元原本日常生产中只有8个人的主控室“人气”猛增,加上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对讲机里3套装置不同频道内外操不间断的应答声,一下子把此次投退炉操作的重要性和紧张感提升了很多。 “小潘,开进料阀时慢点儿,阀位越小线性越差,量的波动就越大,对高温炉管冲击就越大。刘刚,七米五平台开水,先开5方,轻轻磕着开。”51岁的主操李正松,给上班3年的徒弟潘宇航和四班人员刘刚下达指令。刘刚是从乙二醇装置转岗到裂解装置的,转岗时间不到3年。李正松是上班近30年的老员工,对现场情况了然于心。此刻他心里浮现的是潘宇航怎么在现场开石脑油进料阀,刘刚怎么开庞大的锅炉给水阀。 “潘师傅收到,现在微微开石脑油进料阀。” “李师傅收到,现在磕着开5方水。” 潘宇航、刘刚应答清晰,信息准确。这是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投退炉操作后总结的经验、传承的习惯。 “李明,地面4号炉第二、第四支截火!兰天,地面3号炉四组同时均匀推火!确认好炉号。”刘鑫右手攥紧鼠标,左手握实对讲机,头一动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燃料气量的变化。他知道,燃料气量一旦波动大,炉温就会波动大;炉温波动大,后系统的压力、负荷乃至产品质量也会像湖面的波澜一样一圈一圈往外荡啊荡,导致工艺波动。 “现在4号炉第二、第四支截火!” “现在3号炉4组均匀推火!” 劳模兰天和隐患克星李明,一前一后应答着。紧接着,显示燃料气量的数字在屏幕上跳跃,按照刘鑫期待的值在DCS画面上定格。刘鑫攥紧的拳头不自觉地松弛下来,眼睛眨了几下。 你要问我,你咋那么清楚他们的表情呢?你咋知道他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心里想到了什么呢?因为我是副操,坐在离李正松和刘鑫不到一米远的操作台上,也处于紧张氛围中,也在忙着操作,也在经历着检修前的最后一次投退炉。 14时,生产恢复平静,领导们、工程师们满意地走了。看来,他们认为此次投退炉任务完成得圆满出色,乙烯二部的生产管理已经成熟,班组员工各项操作也称得上娴熟精准。 “刘鑫,食堂刚上的辣子炒肉,加上拌面,味道棒极了!你吃完再回家吧!”李正松只用了15分钟就在食堂吃了一顿拌面回来了。他享用美餐后心满意足,用略带夸张的口吻对刘鑫说:“苦战饭特好吃,你快去吧。” “好的,我这就去吃拌面,我走了。”刘鑫话还没说完,屁股已经离开椅子。 “要不列队欢送一下,表示我们班对你的感激之情?”我笑着说。 刘鑫乐呵呵地往外走,又回头与我们挥手告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