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瑞
3月底的一天,接到公司团委举办空中朗诵会的通知,带着自己的原创作品报名,和并不相熟的几个伙伴组成了一队。
通过言语抒发所想所感,精准地拿捏情感,对于一群门外汉来说并不容易。虽然满含对朗诵的热爱,可只有热情远远不够。平日里自诩汉语水平过关的我,被前后鼻音打败,同组的伙伴更是深受口音、咬字不清等问题的折磨。
见我们一直进入不了状态,朗诵学会的郭为纲老师抠着字眼带大家一起读。
“朗诵要有代入感,你就是故事里的‘我’。把情感投入进去,不是用语气去读,是用情感去读……”
“稿子里的主人公22岁,不是15岁,也不是32岁。要读出的是俏皮感而不是沧桑感……”
“一个句号就是一个结束,语气应该下沉而不是继续上扬。比如这句……”
俗话说“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在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慢慢沉浸于文稿中,在反复诵读中读出了内心的情感。
团队里唯一的男生因为气息问题,原本读得不尽如人意,在大家的监督和鼓励下,也慢慢找到了感觉。
比赛那天,我抬头活动颈椎,看到对面的玻璃上映照出我们几人的身影,或是低头看稿,或是昂首吟诵,这场面让我一时恍惚,不禁想到了高一时的我。
那年,我踟蹰在文理分科的岔路口,往左走探寻文字的海洋,往右走打入数理化大军内部。听多了“学文不易找工作”的说辞,没主见的我背离初衷,在落笔最后一刻写下了“理”字。
成长意味着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多年后,装置、工具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妈妈知道我的遗憾,鼓励我说:“找不到方向的时候,一直往前走就对了。”为了让工作不再那么生硬冰冷,我开始尝试着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工作中的所见所感。
当有一天师傅们对我说:“喜欢看你笔下的我们,鲜活又有朝气。”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收获的快乐远比付出的辛苦多。
伙伴们打断愣神儿的我,说比赛快开始了。我们又开始了诵读……赛后一边听录音一边总结着自己哪句读得不够好。
幸运有这样的平台,幸运遇到专业的老师,幸运遇到爱好相同的伙伴。从互不相识到默契相融,从各自傲娇到互相欣赏……
赛后,看到应景的一句话“愿有歇足停顿的底气,也有一往无前的勇气。身有所栖,心有所思,以梦为马,诗酒趁年华!”是呀,有梦想就去追,一直往前走,就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