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读书随处净土

时间:2020-06-15 19:57:57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石桂霞

说到读书,人们总喜欢用“博览群书”说明一个人读书多,学问大。

在古代,读书是一件奢侈高雅的事,因为普通百姓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穷苦人家没钱供子女读书,才有“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典故。即使有渴望读书、刻苦钻研的学子,考取功名或入仕为官者也是微乎其微。尤其是造纸和活字印刷还没有发明之前,读书只是贵族和上层阶级少数人的专利。

因此,古代读书人很讲态度和环境,对文字的尊敬和爱护都非常令人敬佩:拿书前务必洗手,清理桌案;看书时要正襟危坐,上身挺拔;读书时要全身心地投入。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小窗幽记》里有: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将门关上,没有任何人来干扰,那种感觉就像住在深山一样。当然这深山并不是远离闹市的深山野岭,而在于思想上淡泊名利,心里澄静隔离世俗的尘嚣,掌握好自己的时空,即使不关闭有形之门,也能感受如处深山的意趣。

所谓净土,系佛教语,佛教认为,佛、菩萨居住的清净世界,没有尘世的污染,所以叫净土。谢灵运《净土咏》:“净土一何妙,来者皆菁英。”我们每个人心目中也有一片净土。这就是心澄意静地面对事物,无论在何种喧嚣的环境,不因外物而动,这才是真正的深山。读书需要这种心境,修身养性更需要这种心境和这样一方净土。

无论读书还是写作,没有人能边读书边看电视剧,或边写作边聊天。

如卡夫卡说的忘我和专注:“与其说我是通过安宁才写作,还不如说我是通过写作才得到安宁。”读书也是如此,一旦投入了就会忘我,一旦忘我了,就会全身心专注其中。

对一部好的作品,读到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就是身心愉悦的状态,真正融入其中,品味酸甜苦辣。

日常所说的知书达理,意思是当一个人“知书”后,自然就会“达理”,两者密不可分。“知书”就是有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便是“读书”,但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全盘接受,而要懂得思考、批判,学思并重。

“达理”则是指通晓事理。我们嘴边常有一句谚语:“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意思是虽然足不出户,但知道外界发生的事情。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不走出家门,通过道就可以知晓天下事理;不观望窗外,通过道可以知晓自然规律。

身处信息时代,哲学、历史、生活、情感等方方面面的书,网络上、书店里应有尽有。而名著经历了时间考验,是经典之作,是必读书目。冰心先生在《忆读书》里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意思是:读书好使人进步,使人懂得道理;好读书的人知道了读书的好处,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读书;读好书是指多读有益的书。

从古到今,读书与人类的进步、社会风气、整体文明素质息息相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书”是如何慎选读本、如何加深理解,读思结合。

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无声世界的思想和灵魂,像一盏灯照亮读者的内心,让人明事理、辨是非、化愁怨。既然读那就用心去读,忘我、专注、投入其中。面对一部作品,如果还没有能力读懂的时候,不妨放下,不要求自己一定要读懂,也不要逼自己。读书多多益善,既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也要开阔眼界,净化心灵,远离低级趣味和庸俗之气,在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里,营造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恬淡。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使不写作,也要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纷繁复杂,气定神闲时理出头绪;世事千变万化,开花结果去留随缘。闲暇时间,给灵魂一方净土,让读书缓解压力,提升自信和气质。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读书好,好在能够改变自己;好读书,好在自己能够改变;读好书,好在遇见书中的美好和真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