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他们的故事未曾讲完

时间:2020-10-19 18:38:44  来源:独山子石化报  作者:卢新瑞


从戈壁荒漠到石油之城,从两口大锅到迈向国际一流现代化石化基地,在独山子前行的路上,涌现出许多为企业发展贡献青春热血的转业军人的感人故事。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新闻传播中心编辑部推出专题“奔涌在石油血脉里的军魂”,对独山子10位退转军人进行了采访。

时间紧任务重,小组成员做足功课,收集大量资料、照片。采访过程颇为曲折,抗战老兵杨志忠年岁已高、双耳失聪,众人集思广益,采取“手写纸板”等方法终于获得老人的口述历史;因疫情困于家中,记者刘耀文将6000字文稿誊写在纸上录制音频……

采编小组凝结团队之力,听老兵们讲述历史,从烽火岁月中体会抗战精神。努力终有回报,经过反复修改、打磨,9月3日视频推出,人们透过一帧帧用心剪辑的画面和娓娓道来的解说,仿佛置身战争年代,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


丹心永铸 初心不改


在见到杨志忠老人时,大家颇为激动。近百岁的老人身着八路军军装,手扶拐杖,言语不多但精神头儿十足。一旁的证书和勋章沉默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光荣事迹。

1938年,杨志忠参军加入山西西门抗日游击队,后又加入贺龙领导的120师358旅718团。彼时年少的他,在战场上看遍战争的残酷也经历过生死考验。虽然现在年岁已高,但老人对参加过的大战役仍旧印象深刻。面对镜头,原本静默的杨志忠谈起战争年代的事儿便精神矍铄,高呼:“打倒日本!”再问起具体战争时,他摆手说:“参与的游击战多了,哪里能记清楚。”

战场上的经历在杨志忠的身体上留下了消磨不去的印记,至今仍有3个弹片留存体内,而部队的作风更是贯穿了他的一生。退伍后,杨志忠从陕西延长油矿来到独山子,他把部队的优良传统带到了工作中。主管生活服务工作时,杨志忠挑选最偏最破的房子居住。精简职工队伍时,他把爱人从岗位上减下来。分配工作时,他把三个儿子送到克拉玛依艰苦的采油一线去工作。即便是如今退休颐养天年了,老人依然衣着朴素,勤俭节约。

采访过程中,我们无意间拍摄到老人打算盘记账的场景。镜头中,老人身影佝偻,但那般聚精会神,全身散发着的神采一如墙上照片中年轻时的他。


刻入骨髓的军礼


采访潘龙福老人时,离不开一个词——催化。

1956年3月,19岁的潘龙福报名参军。坐着专列一路行进到邻近朝鲜的丹东市,成为一名志愿军。1958年,潘龙福所在的部队改编成转建二团被分配到克拉玛依,少部分人被分配至独山子,他就是其中之一。

进入石油战线的建设队伍中,肯学肯干的潘龙福一路从普通操作工干到管理岗位,分别在炼油厂多个车间重要岗位工作过。回忆那段奋斗的岁月,老人笑着说:“我那时候年纪好,正是发挥作用的时候。”

2015年,炼油厂催化装置分馏塔吊装,吊装现场的壮观景象令人记忆深刻。当我和潘老提起“催化分馏塔”时,老人语气悠长地感叹道:“催化啊……”

思绪拉回1975年3月,潘龙福被调到催化车间。当时,为了提高二次加工能力和汽油质量,改变炼油厂只能生产66号汽油的状况,独山子矿区党委决心将双炉裂化改建为催化裂化,并明确提出了“自力更生建催化”的号召。

他带队外出学习开工技术,临近开工时,又主动请缨接替因水土不服病倒的玉门油田技术工人,顶着压力把催化装置开了起来。

回忆当时开工的情况,老人骄傲地说:“当时催化装置开工整体顺利,我们的水平是可以的。”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即潘老说起了转业后到双炉车间工作时发生的瓦斯爆炸事故。危急时刻,时任车间主任的他没有丝毫犹豫地冲进泵房,试图和班长朱传福一起关闭出口开关。

回忆往事,耄耋之年的老人情难自已:“发生爆炸时,朱传福喊我‘赶快趴下’,他自己却牺牲了……我不愿意去想,想了心里很难过。”

随着8月1日、9月3日两次专题的推出,退转军人们的采访画上了句号。记者将装有《独山子石化报》和U盘的纪念封送至老兵的家中。潘龙福老人认真地翻看着报纸,不知不觉地念出了声。记者们临走时,老人激动得眼睛泛着光,手持印有自己奋斗故事的报纸敬了一个军礼。

我想,这个军礼是对烽火岁月的追忆,更是对祖国永不磨灭的忠诚。


军歌伴一生


对李春霞老人的采访颇有波折,这似乎预示着我们将要听到的故事也是如此。

受疫情影响,养老院不对外开放,经过商定最终敲定将设备递送入内进行采访。经过护士李雪的耐心操作,对李春霞老人的采访得以顺利完成。

开场很有精气神儿,李春霞老人唱起了“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伴着这首完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个奋斗的故事铺开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

1948年李春霞入伍,在第四野战军师部从事机要文书和监委工作,后来随着大部队开赴广西剿匪,在十万大山中接受枪林弹雨的洗礼。

1952年8月,整编转业到石油战线的石油师人分赴全国各地,李春霞和爱人1965年来到独山子。

来到地方,老人担任独山子首任纪委办公室主任,她廉洁自律,不怕困难。60岁退休后又成为老年大学的创办者。

在采访徐用惠老人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嘹亮的“军歌”同样贯穿了她的一生。

1956年,徐用惠和战友们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作为军人,她服从组织;作为一名医生,她尽职尽责。

1958年,徐用惠服从组织安排,坐上专列来到新疆,放弃条件更好的城市,来到了独山子。面对比朝鲜医院环境还差的独山子医院,徐用惠更坚定了扎根在此、不求回报的决心。

她和爱人用两人两个月还多的工资购买俄文百科全书,学习医学知识。工作忙碌时便将孩子托付给他人照顾,徐用惠笑着说,孩子到三岁的时候,还不会说汉语,都说俄语。

抢救病人不能有杂念,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身上的白大褂,徐用惠常对自己说。1982年,她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如今90岁高龄的李春霞和88岁的徐用惠唱起军歌来声音嘹亮,回荡在脑海中千遍万遍的军歌,陪伴她们从“橄榄绿”到“石油工”,从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走进繁荣昌盛的太平盛世。


铭记历史 脚下更有力量


历时半个月,我们的采访画上了句号。抗战老兵浴血沙场、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让我们对那两次战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记忆。

在采访过程中,多位老兵以军礼表达感谢,感谢人们没有忘记他们。两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的祖国繁荣富强,但人们不能忘怀那段血泪写就的历史和打下这片江山的参与者。

他们,不仅仅是在抗日战争浴血奋战、至今体内仍存有弹片的杨志忠,不仅仅是义无反顾加入抗美援朝大军的潘龙福,不仅仅是以坚定的意志弃文从医的徐用惠,他们是默默无闻的无数老兵,他们是奠定共和国基石的一分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铭记历史、缅怀英烈,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4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上,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这标志着先辈们的精神已经注入国家的血脉,构筑起民族的灵魂,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正如哲人所言:“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老兵们的故事未曾讲完,记录这些,不只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奋勇前进。因为,只有回望来时路,才能知道为什么出发;看清脚下的路,才能更有力量走向未来;坚定前行的路,才能为复兴中华汇聚起更为磅礴的力量。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