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高气爽,青青的草坪被金黄的落叶渐渐遮盖起来,树杈上通红的秋叶被冷风吹刮着,摇摇曳曳等待冬季的来临。虽然居民楼里的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但当你从独山子二区46栋一家二楼走过时,还是会隐约地听到阵阵浑厚、优美的大提琴乐曲声,仔细一听是那首在亿万人民心灵里和舞台上唱响了多年的《春天的故事》。拉大提琴的人叫王凑琪,是独山子石化公司一个痴迷音乐半个多世纪的退休老人。
1997年夏天,王凑琪退休了,在东疆油田工作的儿子给妈妈从乌鲁木齐买来一架从欧洲进口的大提琴,摆放在客厅中央,要给妈妈一个惊喜。当这一幕真的在王凑琪眼前出现时,她惊呆了:整整37年没摸琴啦,她像见到了久别的战友,扑上前去,坐在靠椅上,紧紧地抱着大提琴,继而奏响了激动人心的乐曲《歌唱祖国》……原来,1960年,王凑琪正在读高二,因生活拮据,她家从南京市举家迁居新疆独山子谋生。临别时她走进南京市中学生乐团,抚摸着陪伴她四年的大提琴,眼眶湿润了:何时才能再登台用我心爱的大提琴演奏乐曲!
像战士有了武器。王凑琪从此开始活跃在石化城各类文艺演出场地。曾记得,1997年独山子组织的“元旦音乐会”,那是她首次在舞台上出现,让不少同事和女友们都感到惊讶,没想到王师傅还有这一手!“文艺圈儿”里的高手们也评论她台风正,功底厚实,指法娴熟,与许多乐手配合默契。
近些年,独山子活跃着多支群众自发组织的小型文艺队,有唱京剧的、唱秦腔的、唱豫剧的,还有小型文艺队、合唱队,他们都喜欢让王凑琪来乐队帮助伴奏,她是有邀必应,应了必到,每场演出都能让组织者满意。后来,她发现戏剧伴奏多用“阮”类民乐弹拨乐器,能把气氛烘托得更热烈。在2009年那次去乌鲁木齐参加“全疆京剧选段大赛”中,她又自费购买了一把中阮。实践证明,中阮要比大提琴的伴奏效果好得多,大家都称赞王凑琪是“乐队里的能人”。曾记得,四年前,石化城管弦乐队成立后,一次王凑琪和几位搞乐器的同事在一起训练,她用大提琴和一位弹钢琴的乐手合奏,两人成功地完成了名曲《梁祝》中的选段,赢得了同事们的一阵喝彩,王凑琪也仿佛觉得自己拉琴的技巧又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王凑琪在排练时,只要把乐谱读上几遍,就能按照指挥的要求,顺畅地演奏出来。每逢奎屯、石河子、克拉玛依等周边城市搞大型庆典活动,都特邀独山子的小乐队参加,每次出发都少不了王凑琪。
王凑琪说:“人生路上谁都会遇到不少坎坷,谁都会遇到不少艰难和痛苦,数十年来,琴是我最好的朋友,它不仅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鼓舞我、激励我去战胜困难,还能让我精神爽快,预防‘老年痴呆病’呢。”
如今,在临近改革开放42周年的日子里,王凑琪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浑身的劲儿更足了,只要有活动,背起好几公斤重的大提琴和乐谱架说走就走。你瞧,今天下午,她又要迎着秋天的落叶,应邀准时奔向了演出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