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边加油站》是我近几年观看的电影中,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几部影片之一。作为一部纪实影片,《天边加油站》的主角只有两个人,一位是九〇后的大学毕业生秦孝男,另一位是天边加油站老站长王重庆。电影以小秦和老王站长的工作交接为主线,全方位展示了天边加油站如何由单一的加油站,逐渐成为为当地109户哈萨克族村民服务的加油站,小小的加油站被赋予了更多内涵。
加油站取名为“天边”,对我们新疆人而言并不陌生。在广袤的西北边疆,有许多加油站位于人迹罕至处,有些加油站完全是为照顾边疆少数民族而特意修建并保留的,这样的加油站大多仅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可它们对我们新疆石油人而言,是那么亲切和熟悉。
老王与当地村民亲如一家
老王站长在天边加油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因无暇照顾家人,他的小家困难重重,他内心充满了对亲人的愧疚。公司为挽救老王站长快要破碎的家庭,特意将他调回乌鲁木齐,老王站长终于可以回到家人身边了。
而天边加油站周边的村民早已习惯了老王的存在。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老王的天边加油站将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整个村落无法适应失去老王的日子。
面对少数民族乡亲的殷切期盼,老王毅然返回天边加油站,对家庭的愧疚最后浓缩为数十封没有寄出的家信。因为亲人的不理解加上工作的需要,老王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他的小家。
老王忘我地工作着,他主动承担起普通加油站以外的责任,全方位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与当地村民亲如一家。他是汉族,能说一口标准的哈萨克语,最后还被亲切地称为“哈力站长”。天边加油站因老王而成为当地一个不可或缺的特殊存在。
小秦接过老王的接力棒
九〇后大学生小秦怀着梦想和激情来到天边加油站。小小的经理一职让他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他迫切想接过老王的工作,独自走上岗位。老王站长很清楚,工作交接容易,但更应该让小秦知道天边加油站的“特有使命”。只有这样,小秦才能与当地少数民族融为一体,并得到他们的认可。
小秦对老王的絮絮叨叨很不满意,由此产生了隔阂和矛盾。在一次冲突后,小秦愤然辞职,独自一人踏上了人迹稀少的回家路程。
老王站长对骑摩托车独自上路的小秦非常担忧。他知道,仅凭一辆摩托车是无法通过人迹罕至的路途回家的。老王与少数民族乡亲沿着马路仔细寻找,最终找到了已经倒地不起的小秦。小秦在老王他们的照顾下,身体虽然很快康复,但内心依旧迷茫,他无法下定留在天边加油站的决心。
迷茫中的小秦来到乌鲁木齐,但对工作的热爱让他觉得不能就这样一走了之。每当看到加油站,小秦就感到特别亲切。这时,小秦理解了老王,也理解了老王默默奉献了二十多年的天边加油站。小秦决定接过老王的接力棒,继续承担好天边加油站为少数民族服务的使命。
这一选择看起来简单,实则是何等伟大。小秦从此将坚守在偏僻的加油站,远离家人,远离城市。
小秦在正式接过老王站长的工作之前,将老王没有发出去的家信(老王写给他妻子的76封情书)送给了老王的家人。老王的孩子和妻子表面说要与老王断绝关系,但他们又怎么能够忘记远方的亲人。一封封家书加上小秦的描述,老王家人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抱怨转变为对老王的心疼和思念。他们与小秦一起到天边加油站,接亲人回家。
写实与悬念齐飞
湖水共雪山一色
这部电影除了小秦和老王两个主角之外,木拉提村长、古丽娅老师以及一些少数民族村民完全是本色出演,仅凭一口纯正的新疆方言,他们就足以让我们感到亲切和真实。
还有一个特写镜头值得一提。翻车倒地的小秦面对凶狠的野狼时胆战心惊,而野狼并没有扑上去撕咬,相反却守在小秦身边,不断嗷叫,似乎在向远方发出求救信号。我觉得这不完全是虚构,人与动物的关系就是那么神奇,人不伤害动物,动物就会成为人类的好朋友。而在边远的村落,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动物的爱护已经深入血液,人与动物和谐共生。《天边加油站》与高仓健主演的日本电影《铁道员》非常类似。但细细比较却不难发现,在情感升华上,《天边加油站》做得更好。《铁道员》描述了一个老铁路站站长用生命坚守岗位,让一个因改道而本该撤销的老铁道站得以保留的故事。而同样本该撤销的天边加油站因当地少数民族乡村的需要而保留了下来。老王站长用心经营着天边加油站,将单一的天边加油站最终演变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服务的加油站。本是一份普通的工作,却因老王而呈现出别样的精彩。
影片最后以老王全家与当地乡民的合影结束。照片的背景是雪山和湖泊,雪山见证了老王对这片净土的默默守护,清澈的湖水则象征着老王那圣洁而高贵的灵魂。
我们相信,小秦经过一次次心灵洗礼,一定会继承老王站长的传统,继续守护好这个给生命增加能量的加油站。至于他能否与美丽的古丽娅碰撞出神奇的火花,这也许就是影片留给大家的一个美好悬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