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本名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是明代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哲学思想。他的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弟子众多,世称姚江学派。后人把阳明心学誉为“至圣绝学”。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日常行为,以良知代替私欲,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就是他主张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
阳明心学可以很好地和我们的工作结合起来。在安全工作中,许多事故的起因是没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责任人都懂,但为什么懂得道理,却没有付诸行动呢?
王阳明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没有付诸行动带来益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因为你没有真懂,你要是真懂了,你会自觉地去践行。
根据这个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明白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以及该行为给自己及社会带来的好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的益处。
王阳明为我们指出了“知行合一”的道路:“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安全上的每一条制度都是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都是智慧、经验甚至鲜血的凝结。我们不但要认真学习,还要真懂真会真用,把知识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通过学习明白道理以后,我们还要坚定地执行。
王阳明说:“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怎样去笃行?要把知识、规则变为自己的工作、操作习惯。王阳明说:变化气质,难在克服习气。要改变一个人,改变他的气质,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会变成一个人的性格,进而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要想实现安全、确保安全,必须真正学懂安全知识、规程、制度,转化为自己的工作、操作习惯,坚持强化、笃行。
王阳明的学说东传日本之后,形成了日本的阳明学,对推动明治维新起到了重大作用。19 世纪日本明治维新领袖西乡隆盛就是阳明学说的忠实信徒。当时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和西乡隆盛一样,深受阳明学说的影响。他随身携带的一枚印章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七个字。
近代号称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亲手把自己创办的两家企业——京瓷集团和日本第二电信KDDI带入世界五百强。
与日本历史上诸多思想家和领导者一样,稻盛和夫同样崇尚阳明心学。他在实践阳明心学的过程中,不断追寻真我、践行良知,不但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还因为管理哲学受到许多企业家的学习和膜拜。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更要认真学习阳明心学并把它应用到工作中,从“心”开始,改变自己的意识、工作习惯,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百年前的圣人给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正确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