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小街弯又长……”每当听到这首动人的歌谣,便会想起家乡的小镇——税镇。这是一个曾有着青石板小街的历史古镇。小镇纯朴的民风和古色古香的风韵,一如这纯净的歌谣,时常在我脑中回旋。 儿时的小镇规模不大,东西、南北两条主街成十字形,路中间是并排两行青石板,纵贯两条主街道。街道两边有不少青瓦房,间杂着茅草顶的土房,店铺、茶肆、澡堂等开设其间…… 老人们说,小镇早年间有寨门,明清时是颍州通往大别山的交通要道,是水陆两地的交会处。在“不可一日废舟楫”的时代,这里商贾云集,热闹非凡。 漫步小镇,我曾不解于脚下石板的来处。祖母说,明清时镇南的淮河边,往来的船只去时载货,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出售,卸于河边,于是镇上的人们购来铺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多年下来铺就而成。在祖母的津津乐道中,我的眼前仿佛再现古镇的先人们肩挑背扛、水车拉,齐心共铺石板小街的动人场景。 我自小在外婆家长大,逢年过节,父亲便带我回小镇看望祖父祖母。小镇上住着很多回民,他们大都聚居在南街。每次回去,祖父都带我到南街买牛肉包吃。南街上回民老乡做的大块牛羊肉美味无比,每次祖父带我去,他们的热情、豪爽让我备感亲切。离开时,他们总会大方地切一块红曲牛肉放在我手上。往返南街的路上,古老、典雅的寺庙映入眼帘,偶尔从寺院里传来的诵经声,总让我有一种敬畏感。 下雨天,茶坊里坐满了闲聊的茶客。在这里听到的小镇传奇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相传很久以前,小镇附近有座山冈。山上化成人形的母熊看上了一个后生。于是母熊就把后生掳到洞里强行成亲生子。谁承想生下的孩子竟全身是毛,起名“熊毛王”。 一天,后生思母心切便带着儿子“熊毛王”逃回小镇。母熊忍受不了后生带着儿子出逃,悲痛欲绝,用头疯狂撞击大地,一时间地动山摇,小镇摇摇欲坠。 这时母熊的儿子“熊毛王”瞬间从腰间取出一个大钉,向古镇的中心部位钉下去,终于平息了这场风波。“熊毛王治地”的传说就这样在小镇的街巷、茶坊流传着。 但人们传颂最多的还是对一个人的景仰, 他就是清朝嘉庆十年的监生卢持中。他在古镇西创建讲堂30余间,义务接收贫寒家庭的子弟读书识字。多年下来,古老的小镇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在厚重的文化底蕴熏陶下的古镇,走出了大批人才,遍布祖国的四面八方及海外。 可以想象,在青石板小街的深巷里,曾飘荡过多少琅琅读书声。而当报喜的骏马跑过,伴着清脆的马蹄声,又有多少人的心也像这石板一样,迸发出熠熠光芒。这悠长绵延的青石板小路,默默见证着这里曾经承载的荣耀与辉煌。 晚上,静谧的小镇静卧在淡淡的月色里,店铺里透出电灯的光亮,这在经常点煤油灯的乡下是不多见的,于是我便和刚结识的伙伴到街上玩,常能看到茶肆里一些老人悠闲地喝茶、听书、闲谈。当街头、深巷里飘来“热牛肉包子”的叫卖声时,我垂涎欲滴。偶尔用祖父给的零花钱买一个或几个吃,只是从没吃过瘾过…… 青石板、老水车、深巷里的琅琅读书声连同那动人的歌谣,是我不断闪回的古镇记忆。 岁月如歌,随着外出读书求学,回老家次数越来越少,20世纪90年代末,小镇改造,掀掉了厚重的青石板,拓宽了街道,两边盖起了楼房。一次回老家办事,在街角发现了没扒完的20多米长的青石板,孤零零地躺在那儿,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而今连这些也不复存在了,只有儿时的歌谣还留在记忆里:“石板路,青瓦房,乡村小街弯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