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泥火山

四十年在路上由恐惧到期盼

时间:2019-03-21 12:50:12  来源:独山子在线  作者:侯彬

    小时候,我十分害怕出门,刻骨铭心的记忆及随后的经历加深了我对出门的恐惧。

    1978,妈妈背我下火车

    1978年,父母专程回了趟四川老家,接他们的大女儿,刚刚满十岁的我,回新疆。

    我刚四岁时,母亲突然得病,全身浮肿不能下床。在奶奶的坚持下,父母将三个儿女中年龄最大的我,送回老家四川。

    奶奶、伯父、大妈,年龄和我差不多的堂哥堂姐再加上我,一家六口住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家里种着一亩半的稻田,几分菜地。每天天不亮,就听到伯父、大妈摘菜回来的声音。把菜整理好后,他们再骑车驮到五里外的镇子上卖。奶奶平日里喂一些鸡鸭鹅。虽然大人们都很勤劳,然而,在当时,即使是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家人也只维持着温饱。

    日子就这样在平静和清苦中过了六年,我也上了小学。虽然大人们时常逗我,问我想不想爸爸妈妈,我有时说想有时说不想。至于说“想”和“不想”,全在于我当时的心情。其实,在我的记忆中,父母只是在遥远地方的模糊的影子。

    父母从千里之外的新疆来了,打破了家里的平静。孩子们在院子里疯跑,亲戚朋友及父母的战友都来叙旧,充满趣事的回忆引得大人哈哈大笑;奶奶因为大儿子回来,平日有些愁苦和蜡黄的脸上,也有了明亮的光彩。在我的记忆中,奶奶的院子即使过年也从来没有那么热闹过。

    因为记挂着托人照看的两个孩子,在老家小住几日后,父母带着我启程了。

    当年兵团实行供给制,80%的粗粮(苞谷面),20%的细粮(白面)。在那时的新疆,大米是格外珍贵的。我现在依然记得,奶奶和伯父给父亲准备了两袋大米(约20公斤),一包一家人过年才能吃到的腊肉、香肠以及各种干菜,再加上行李,大包小包一大堆。

    回新疆在父母身边生活,对我来说是茫然而又充满希冀的。然而,一到成都火车站,那种到处“挑着担、牵着娃、锅碗瓢盆铺盖卷”的场面吓坏了我。我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在大小行李的挤压下进站、检票,又随着一路小跑的人潮,跌跌撞撞地来到站台,父亲拉、母亲推,我最终挤上了“绿皮车”。

    到现在我也不明白,那时人们进站台为什么都是你追我赶,听着声音就像滚滚潮水涌来,现在想来也是心有余悸。

    火车开出没有多久,我就开始晕车,头晕、恶心、呕吐,两天后,米粒未进的我竟然吐出了绿色的胆汁。那时,从成都到乌鲁木齐不到3000公里,却要走五夜四天。

    在漫长的火车哐当哐当声中,我在昏沉中睡过去,又在呕吐中醒过来。瘫软的我以为,人要是死的话可能就是这样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年幼的我,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终于到了乌鲁木齐火车站,已经不会走路的我被妈妈背在背上,又被潮水一样的人群裹挟着出了车站。以为到家了的我没有想到,还要坐大约两天的汽车才能到家。

    我甚至问妈妈:“我们不坐车了,我们走回家,好吗?”当然对这个问题,引来母亲既心疼又无奈地叹息后,坚决地把我拉上了车。当时,我坚信让自己的双脚踏在坚实的路面上行走才是最幸福的事。

    在乌鲁木齐火车站旁边的八一招待所,我们坐上了去奎屯的班车。随即,浓厚的柴油味儿直蹿入鼻子,立即,浑身直冒冷汗,胃里翻江倒海,已经吐不出东西的我只有干呕。就这样在车辆的颠簸和摇晃中,现在只需要两个多小时的路,我们走了近两天。

    回到家里,我大病了一场,在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躺在床上也总是感觉床在摇晃,耳朵里依然是火车的哐当声,鼻子里依然充斥着未燃烧完的柴油味儿,胃里依然在翻腾。

    足足有十年,我再也不敢出远门。尽管偏居一隅心有不甘,却也只能如此。

    1988,三天三夜到郑州

    1988年,我考入河南郑州一所学校,怀着对大学新生活的希望,还有对在路上的担心和恐惧,毅然和同学一起上路。

    手里提着箱子,背上背着爸爸扎好的行李,被子褥子、脸盆饭盆一应俱全。

    早晨6点钟就坐上了去乌鲁木齐的班车。此时,路况或者车况比十年前好多了,我的晕车状况也相对好了一些。从家到乌鲁木齐走了12个小时,班车停靠在八一招待所,我们也买上了当天晚上到郑州的火车票。

    依然在旅客大小行李的裹挟下、在自己行李的重压下进站、检票,又随着汹涌的人潮挤进绿皮车厢。

    改革开放已经有十年了,火车上有很多到南方打工的人。一百零八座的车厢里,能挤上二百五十多人,狭窄的过道里满是人,甚至厕所里都有蜷缩着的疲惫的身体。蛇皮袋最抢人眼球,堆放在行李架上、过道中、座位下。

    虽然是硬座,相比那些无座的人我幸运了许多。由于在两排座位之间堆着许多行李,以至于我找到座位时,竟然没有立足之地。我只能把自己的腿蜷缩在自己的屁股下,一直到车开出一个多小时候后行李之间有了松动,在行李主人的帮助下,我的两条麻木的腿才算落到车厢的地板上。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只能最大限度地控制上厕所的频次;耳朵里嘈杂的人声、就地而坐的人们打牌的哄笑声,以及列车员送水、卖饭或售货时“收收脚,请让一下”的声音……

    事隔30年了,那年求学路上这些情景依然是我最深刻的记忆,反而之前让我恐惧、让父母担心的晕车状况倒是淡了很多。

    乌鲁木齐到郑州的铁路里程是3000多公里。

    我在郑州上了两年学,每到节假日,宿舍里同学都会相约到周边名胜古迹去转转。而一切需要坐车和在路上的行为都被我本能地拒绝,每每听到舍友兴奋地谈论洛阳牡丹的华贵、少林寺龙门石窟的壮观、云台山风光的绮丽等等,我只有羡慕和遗憾的份,想着这辈子怕是与这些美景无缘了。

    工作后,从事着自己喜爱的新闻工作,而这份工作依然需要坐车,虽然在慢慢适应,但是晕车的状况还是时常出现,总之,还是害怕出远门。

    1998,自家有了小轿车

    1994年,我结婚了。婚后家里的经济状况也越来越好。

    1998年,在先生的坚持下,家里买了一辆二手车。这是我所抗拒的,我一辈子都想脚踏实地行走在路上。

    然而,慢慢地也喜欢了!

    虽然是二手车,却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上下班有先生接送,节假日可以去看望父母、到周边游玩儿。活动的范围扩大了,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2007年,在先生的鼓励下,我考上了驾照。2009年,家里买了第一辆新车斯柯达,2013年又换了辆视野更开阔的越野车。

    开车上下班,开车到周边游玩儿,开车把美丽新疆的景色尽收眼底……自从自家有车,随着自己开车,困扰我多年的晕车竟然消失了。

    从恐惧出门到对期盼着节假日出门,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我是感受颇深的。

    由于从事的是记者工作,也使我比普通人更深刻、更全面地看到改革开放给我、给我的家乡、我的企业,以及我生活城市带来的变化。

    在这十几年中,坐火车、高铁、乘飞机,对祖国的许多大好河山、名胜古迹进行探访,上学时遗憾不能去的洛阳、开封等地的也已经去过两次。

    2018,复兴号里感党恩

    2018年5月初,从北京到上海去看同学,在同学的推荐下,买的是高铁“复兴号”动车车票。

    轻便的行李箱、精致的手提袋、轻松的步履以及洋溢在人们脸上的笑容,使我一度产生错觉,是在机场吗?

    “复兴号”如一条银色长龙向前飞驰。舒适的座椅、整洁明亮的车厢,如同空姐一样穿戴的高姐用过硬的服务展示了中国的速度,我还试着将饮料瓶瓶口向下放着,想看看“复兴号”到底有多稳。有多稳,我还真形容不好,但是这饮料瓶却始终纹丝不动,车厢电子显示屏幕上显示300公里、330公里、350公里时速运营,全程1318公里,只是用了4个半小时。

    除了震撼还有感恩。

    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发展的壮丽史诗,创造了人间奇迹。想着40年前自己从四川回新疆,2900公里的路程用了五夜四天,想着回到家一个星期,耳朵里依然是火车的哐当声,真的让我有恍若隔世的感觉。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这句诗词真的是对伟大祖国日新月异变化最贴切的描述。

    40年,对于历史长河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

    40年来,我既是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记录者,更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回忆起40年来所经历的一幕幕,感慨更多。

    我也经常想,自己从极度晕车到不晕车,到底是什么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好,身体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增强了?是火车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悬浮列车……稳定性更好,运行质量更高了?

    抑或是汽车使用的燃料,汽油、柴油等级越来越高,因燃烧不完全而产生的废气少了?

    最后,我总结最主要的原因要归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40年发展变化的时代印记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深刻的印记,这个印记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对我来说,在路上的恐惧,已由我记忆中模糊的印记而转变为对在路上的期盼和向往。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