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古城里的新生活④丨游客爱上玩泥巴 土陶人家客盈门

时间:2023-07-06 23:54:05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哇,太美了!”“艺术精品,名不虚传!”7月6日,走进喀什高台民居一户“高崖上的土陶人家”,满屋子里的土陶制品令游客纷纷赞叹。

  7月4日,吐尔逊·肉斯坦木老人在“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小院与游客喝茶聊天,讲喀什土陶的特点。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韩沁言摄

  小院里,坐在轴盘前的吐尔逊·肉斯坦木老人左手轻轻托着陶泥,右手中指和食指按压陶泥中间和边缘。轴盘快速旋转,一个古朴的陶罐渐渐成型……

  在老人的手里,柔软的陶泥似乎有了生命,不一会儿,一个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土陶半成品就出现在游客眼前。

  “我所有的技艺都在手上。”吐尔逊的语气里带着些许骄傲,“一天不摸陶土,就会心情烦躁。”

  新疆土陶技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并流传至今,被称为“泥巴艺术”。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历经千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手艺都是言传身教,每件陶器都是孤品。”吐尔逊老人制作土陶的过程没有任何图纸和模板,完全靠手感和经验。

  “越精细的活,越要精益求精;越繁琐的工序,越要有耐心。”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让吐尔逊对这门手艺有了超乎常人的体会。

  吐尔逊·肉斯坦木老人在“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小院中休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韩沁言 摄

  今年72岁的吐尔逊出生于土陶世家,是家族土陶工坊的第七代传人,也是喀什地区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他从小就爱玩泥巴,一“玩”就是一辈子,“玩”出了神来之技,“玩”成了“泥巴艺术家”,“玩”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吐尔逊兄弟姐妹多,但是他是祖辈手艺的唯一传承人。

  “我曾担心这项技艺要在自己手中失传。”吐尔逊说,过去喀什每户人家都有土陶制品,或盘或杯、或碗或瓶。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瓷器、不锈钢餐具等家居用品迅速普及,土陶不再是生活必需品,年轻人也无心传承。

  喀什古城景区成为5A级旅游景区之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土陶制品日益受到游客喜爱。

  “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已没有什么问题。我终于不再为这个事情烦恼了。”吐尔逊说,“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得以完整保留,现在成了喀什旅游的一张名片。”

  土陶焕发生机,不少人对这一古老技艺产生兴趣。老人欣慰不已,倾囊传授。

  7月4日,游客在“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展示厅挑选土陶工艺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韩沁言 摄

  “这是一位浙江游客自己制作的,已烧制好了,今天寄给他们。”吐尔逊的女儿阿依木沙古丽·吐尔逊说,“来参观和参与土陶制作的游客越来越多,父亲这些年都非常高兴。”

  “我希望这门技艺今后还能有创新,这样才能发展得更好。”吐尔逊说。

  “高崖上的土陶人家”如今的生意很红火,吐尔逊一家人均月收入5000元。“现在古城的旅游没有淡季,收益还是挺不错的。”吐尔逊说。

  黄昏时分,喀什古城夕阳低垂,“高崖上的土陶人家”恢复了宁静。此刻,沉浸在丝绸之路千年时光中的喀什,继续在古老与现代、传统与创新之间前行。

  责任编辑:严培瑜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