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创新 他相信“山沟沟里也能出诺贝尔奖”

时间:2023-08-24 23:25:12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袁德生(右二)带着学生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袁德生供图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一鸣

  “孩子们辛苦了,比赛结束了,但别忘了咱还有复盘座谈会。大家回去后都想想,这次大赛上各支参赛队伍的技术优势与不足,别人的长处咱得琢磨学习,他们的不足就是咱的创新方向……”8月23日晚,刚从沈阳带着学生返回新疆的袁德生嘱咐着。

  今年66岁的袁德生退休前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科研学科带头人和科技拔尖人才,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近日,他带着38名学生不畏辛苦乘火车前往沈阳参加首届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的故事引发网友热评、点赞,尤其他对着镜头坚定说出的那句“目标是诺贝尔奖”让人印象深刻。

  “有人觉得我荒唐,但我就是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去创新,一代一代坚持做,我相信山沟沟里也能出诺贝尔奖。”袁德生说。

  为啥年近7旬放弃安逸的退休生活,整日奔波在专业领域教学一线?

  “我想让娃娃少走弯路,成为激发出他们探究科学热情的引路人。”袁德生回答。

  袁德生打小就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和极高领悟力,即便这样,因缺乏“引路人”,他小时候走过不少“弯路”。上小学时,袁德生能读懂哥哥初中物理书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并能按照图示制造出成品物件,对其更深入的制造原理有困惑时,他抛出的问题时常将老师难住。

  “那时候就得靠自己去找大量资料,再根据资料不停地试验制作,当时能找到的资料真的非常有限,试错成本很高。”袁德生说,小时候他常因找制造原料“搞破坏”,拆个喇叭、卸个钟表,为此还挨了不少揍,但好在也有收获,读书、查资料为他积累了大量科学知识原理,不停做试验增强了动手动脑能力。

  初中物理书解决不了的问题,袁德生就去借高中物理书从中找答案,相关书籍读得越多,袁德生却有了新的困惑。

  “老师,这些书上的欧姆定律、胡克定律都是用外国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为啥没有咱中国科学家的名字,是不是在更厉害的课本里?”“嚯,你这小家伙还思考得怪深的。”老师轻拍着幼年袁德生的头解释:“咱的自然科学发展慢,科技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比还有差距……”

  “很失落、很难过,那时候我就说我要当科学家,我要搞创新,我也要用我们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去命名某个定律。”如今说起,袁德生仍语气坚定。

  此后为圆幼时梦想,袁德生几乎把毕生精力与热情都投注在了学科教学、研究和创新工作中。从高中教师到突破多项技术难题,再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袁德生不断进步成长。与此同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和国家对科技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让他充满干事热情,他的“巧妙测量空气密度的方法”“平抛轨迹实验”等三种物理实验仪器在国际物理教师学术会上被推广。其中,2002年新出版的中学物理教材中正式使用袁德生设计的平抛物体实验新仪器。他还获得了包括“水塔全自动控制器”在内的两项国家专利,获国家科研成果一等奖12项。此外,他在中国科技核心刊物公开发表相关论文60余篇。

  “我是成功者,也认为成功者终身带弟子,弟子才有可能成功。”袁德生说:“国家未来科技事业的发展希望在青少年身上,把孩子们教育好,带他们走上科学探究、科技创新之路,是我的责任。”

  2019年国家级袁德生机电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后,袁德生依托大师工作室建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等,引导青少年从小学科学爱科学,激发其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我带学生的目标是四点:要参加比赛,让学生增长见识,提高本领也认识不足;要撰写发表科技论文,把思想和技术传播出去;要申报专利;要做有实用价值的创新,造福人类。”袁德生说,“至于诺贝尔奖,我们虽地处边远,但也有大梦想,我在努力、学生在努力、学生的学生也一样,一代一代做下去,山沟沟里也能出诺贝尔奖。”

  责任编辑:董潇涵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