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2000岁的北庭故城如何做“体检”?

时间:2023-12-12 18:48:25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

  “故城所在的位置,夏天雨水多,冬天降雪多,北庭故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技术系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降水和融雪对故城建筑本体的影响,为后期加固修复提供科学依据。”12月8日,北庭学研究院学术研究科科长胡涛介绍。

  北庭故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设置在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内,借助安装在故城各个角落的视频监控和监测设备,采用无线传感网络技术,能够实时采集和传输监测区域多种参数,方便文物管护人员对遗址破环进行积极干预,加强遗址保护。

IMG_20231127_195001_edit_285626207760059

  胡涛正在介绍北庭故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系统运作。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工作人员在操控平台上既可实时查看遗址本体的温湿度、位移、裂隙等变化,又可提取之前的数据做对比分析,即时找出安全隐患。”胡涛说。

  目前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因素,主要来自气候、生物、人为三方面,在文物管理部门保护措施落实下,遗址周围已经建设了较为完善的围栏、安防设备,设立了标识牌、警示牌等,人为侵害已减到最小。

  “故城保护面临最多的问题还是集中在风蚀日晒、雨雪渗透、植物根系侵犯、鼠类兔类马蜂造穴等方面。我们通过对遗址本体全年数据、图片的分析对比,能够提前知晓遗址正面临哪些气候和生物因素的破坏,做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干预,对本体的损坏降到最低。”胡涛说。

  “我们能够获取到土壤中的温度、水分含量,空气中的水分、一氧化碳含量,了解到建筑是否因为有植物根系的侵蚀而导致细微开裂,是否因为雨雪冲刷导致墙体表面坍塌、酥碱、墙体出现下沉等情况。”胡涛说,很多微观变化,如果没有数据的累积,工作人员是无法了解到的。

IMG_20231127_173121

  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博物馆内景。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银璐摄

  根据监测系统提供的依据,北庭故城遗址此前的加固中,对故城部分建筑本体表层喷涂了高科技防护材料,实践证明,此举有抗降雨融雪冲刷的作用。

  在分布于新疆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北庭故城、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交河故城都启用了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系统,遗址因此有了预防性和抢救性双重保护,做到“变化可监控、风险可预知、险情可预报、保护可提前”。

  北庭故城初建距今已有2000年,这里曾是东汉时的金满城、隋末唐初的浮图城,唐时中央政权在北庭设庭州、北庭都护府、北庭节度使,元时中央政权又设置了北庭都元帅府和别失八里宣慰司。在公元7世纪至14世纪期间,它是东天山北麓的军政中心,见证了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责任编辑:加尔肯古丽·吐尔逊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