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贾春霞 “这一年的步伐,我们走得很显底气”,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强调“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殷切的期盼催人奋进。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表示,2024年,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王帆制作的卡通形象“龙”。本人供图 灵巧的手指在各色面团间翻飞,一把竹刀随着手指辗转腾挪……2024年1月4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非遗传承人王帆的工作室里,手艺人让五颜六色的面团变成可爱的卡通“龙”。作为从事传统艺术、面塑培训及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过去一年,王帆通过对乌鲁木齐及塔城地区的美术老师面塑培训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更多人学习并参与到面塑艺术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在面塑的制作中,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够创作更多优秀的面塑作品,同时举办一些展示和互动活动,让古老的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王帆说。 
游客在新疆博物馆选购文创产品。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摄 元旦假期,新疆博物馆观众络绎不绝。过去一年,新疆博物馆硕果累累:参观人数超过15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新疆历史文物展”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设立“故宫厅”“国博厅”,引进“吉金铸史——青铜器里的古代中国”“盛世琳琅——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玉器展”等;《千年之语》获“2022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新的一年,我们将充分利用文物研究成果,让观众在博物馆这座大学校里,真正感受到泱泱中华文明的辉煌。还将通过文物修复、研学课堂、文创集市、历史活化舞台演出等,引导公众成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一员。”新疆博物馆党委书记何嘉说。 
观众在新疆美术馆参观“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贾春霞摄 “载瞻载止——新疆考古百年”特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展一个多月,观众超过3万人次。这个以新疆考古工作发展历程为纵轴,以重要考古发现为横轴,展现新疆文化遗产工作探索与成就的展览,通过一批珍贵档案和重要出土文物,展现绵远厚重的中华文明。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作为新疆考古工作者,将持续深化“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实施,系统推进统一国家体系下新疆历史发展进程、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以及石窟寺等多元宗教遗存考古重点课题,全面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进一步增强土遗址、纸质文书、纺织品等新疆特色文物及遗址的科学保护与研究水平,推动考古成果创造性转化,让考古新发现、新成果及时走向社会、走近群众,让文化自信牢牢植根在各族群众内心深处。 “习近平主席铿锵的话语、殷切的关怀,激励广大文博工作者在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切实守护好传承好历史文脉。”昭苏县文旅局党组成员、文物局局长乌云其米格说,2023年,昭苏县持续推进夏塔古城遗址考古勘探工作,加强博物馆间文化交流,实施一批文物本体修缮,开展托忒文古籍普查征集工作,打造托忒文古籍展。下一步,将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大对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和挖掘,对辖区内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展示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全面丰富各族群众历史文化滋养。 2023年8月举办的第七届新疆北庭学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80余人齐聚北庭交流研讨,将“北庭学”推向新的发展阶段。“今年,我们将自觉担负起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加大学术研究力度,深入挖掘北庭故城遗址文化内涵,讲好北庭故事,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庭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郑莉说。
责任编辑:秦金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