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新疆乌伦古湖冬捕开启 鱼跃人欢庆丰年

时间:2024-01-20 22:50:22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乌伦古湖是新疆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每年冬季,当地都会开展冬捕活动。今天(20日),在冰封的乌伦古湖上,当地渔民凿开冰面,撒下新年第一网,正式拉开乌伦古湖冬捕序幕。

  总台记者 卜鹏:我现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乌伦古湖冰面上,我身后就是乌伦古湖冬捕出网口的位置。随着渔民们将渔网缓缓拉出冰层,狗鱼、鲤鱼、鲢鱼等不同品种的鱼在渔网的包裹中陆续被拉到冰面上,目前湖面上的温度已经低至零下20摄氏度左右,捕捞上来的鱼用不了多久就会被冻硬,渔民们会将打捞上来的鱼堆放在一起,等待统一售卖。

  总台记者 卜鹏:这里冬捕用的渔网是大网眼,捕获上来的鱼也是体型较大的鱼,而一些生长时间短、还没有成年的鱼则会被过滤掉,通过这样的捕捞方式也能够保证湖里的野生鱼种持续生长,也让湖里的生态越来越好。据了解,现在乌伦古湖有20多种鱼类,各种水产品年产量达8000吨左右。随着今天投入湖中的第一张渔网被拉起,也就意味着乌伦古湖冬捕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总台记者 卜鹏:这里的“鱼把头”告诉我,冰下的渔网长一千多米。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收获满满的渔网,背后其实蕴含了很多渔民的辛苦付出。他们要从凌晨就开始工作,到冰面上凿冰眼、下网、走线,整个过程需要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而这种冬季大拉网捕鱼的传统方式从上世纪50年代在乌伦古湖就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

  总台记者 卜鹏:相比其它季节捕鱼,在冬天捕鱼绝对是个技术活,首先,当地的“渔把头”会找一处鱼群聚集的地方作为入网口。然后,在与之相对应距离两公里的地方,再找一个出网口。渔民沿着出网口和入网口的两边,凿出若干个冰眼。渔网的前端会用绳子连接穿杆,渔民们借助扭矛和走勾等工具,控制好穿杆,牵引着渔网从入网口开始,缓缓地推向一个又一个冰眼,如同“穿针引线”一样,在湖面下形成一个大圈,最终在出网口合拢。在收网的时候,渔民们会借助机械绞盘的力量,拉动渔网缩小包围圈,最后将鱼收到网肚,拉出冰面。

  总台记者 卜鹏:随着渔网陆续收紧包围圈,越来越多的鱼被拉出水面,在这个冬捕现场,不仅有当地的群众来观赏捕鱼,许多外地来的游客也慕名而来,感受冬捕的热闹场景。临近春节,很多人也计划着买几条新鲜出湖的鱼当做年货带回家,讨个吉利,添个彩头,新的一年,也祝愿大家年年有余。

  渔把头张海江:我是冬捕“技术员”

  “渔把头”是整个冬捕的领头人,有经验的渔把头会通过观察冰面来判断鱼群的位置,决定在哪儿布网,对冬捕的丰收起到关键作用。在乌伦古湖边长大的渔民张海江,今年56岁,已经当了十多年的渔把头了,新一年的冬捕已经开始,张海江也忙活起来。

  一大早,天还没亮,张海江穿上棉衣,装好凿冰工具,开车前往乌伦古湖的冰面。

  渔把头 张海江:比一般渔民要去得早一些,因为要把今天的窝子打好,然后去了以后还要观察冰面,今天适不适合打鱼。

  半个小时后,张海江到了冰面上,寒风刺骨,气温低至零下20℃,他带着几位渔民开始凿冰,观察冰层厚度,寻找适合下网的地方。

  确定好下网点,张海江赶紧跟渔民们一起检查、整理渔网。

  渔把头 张海江:全部上下都要检查一遍,不要出现问题。你要是一旦渔网有眼子了,马上修补。每天早晨,所有的工具、网具全部检查一遍,然后才能开始作业。

  张海江说,渔把头的工作并不好干,从制作渔网、找下网点,再到拉网起鱼,协调渔民,整个过程中一旦有问题,他都要及时想办法解决,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团队的收成。

  渔把头 张海江:比方说今年的冰结得不太好,比方说钢丝绳断了,在工作中我们也碰到过一些类似这样的问题,我们赶快想尽一切办法去给它解决。只有靠大家的经验技术相结合,才能胜任,把这个工作完成。

  张海江说,干了十多年的渔把头,他一直把自己当成帮助渔民冬捕的“技术员”,把大家对他的信任当成一种责任。

  渔把头 张海江:渔民对我们都信得过,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选好地方,打好渔。窝子要放在哪合适,今天能不能打上鱼,这是我们作为技术员的一个担当的一种责任,希望我们在新年年年有鱼(余)。

  责任编辑:刘新草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