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晁瑾 于梦冉 苏璐萍 这些天,虽然武汉天气寒冷,可东西湖武汉客厅方舱医院C厅里却很温暖。这里有来自天山南北的102人组成的护理团队日夜守护患者,他们相互配合,精心救治,为患者献上最暖心的服务。医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与时间赛跑,与疫魔抗争。 佧米力江·阿力木: “奔跑的大白” 佧米力江·阿力木是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年龄最小的男护士,来自和田地区传染病专科医院。 方舱里的工作琐碎、繁忙,佧米力江年纪小,跑得快,听到患者的召唤,穿着厚重防护服的他,总是笨拙地一路小跑来到患者身旁,大家都叫他“奔跑的大白”。 佧米力江总是仔细观察记录病人的病情,如有异常,马上向医生汇报,医生来检查时,他认真地听和记。面对年龄大或说话带方言的患者,他就蹲在旁边细心倾听,耐心解答。 刚来时,很多患者情绪不好,不愿意说话,佧米力江耐心地开导:“轻症患者才会在这里,这里集中了全国的优秀医生和护士,你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听到小伙子这么说,患者脸上有了笑容。 每次进舱前,“奔跑的大白”总是左手提个袋,右肩扛个纯净水桶。下班后,他常常主动提出搬运重物。“男孩子嘛,多干点是应该的。”佧米力江说,“自己每天被患者和志愿者感动着,每天都有志愿者给我们送生活必需品,我还吃到了抓饭、丁丁炒面,简直太美味了。”佧米力江在视频里向记者展示了他的桃心发型:“这是队里一个姐姐给我理的,代表我们对武汉的信心和爱心。” 巴依尔·杜古尔加甫: 爱在只言片语间 2月16日14时,结束了从当天6时便开始的工作后,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护士巴依尔·杜古尔加甫脱下了身上的防护服。 防护服里早已被汗水浸湿,面颊和鼻梁也留下护目镜深深的压痕,巴依尔却没有抱怨。“困难面前不折腿,艰苦面前不弯腰。”这句蒙古族谚语是父亲常常对她说的,面对疫情,这个有着17年工作经验的蒙古族护士时刻用这句话鼓励自己。 在方舱医院C厅A区,巴依尔和另一名同事负责50名患者的护理工作,面对高强度工作和繁琐的流程,需要克服很多困难。 巴依尔说,由于长时间穿防护服会缺氧,大家出发前都不敢吃太多东西。 “患者非常理解我们,从没有人提过分的要求,大家的理解和尊重让我觉得这个工作不累、不苦。”巴依尔说,爱是相互的,新疆得到了各援疆省市的帮助,这份深情厚谊让我们难忘,现在我们就要用行动回报。 巴依尔在发药、送饭时,常常向患者介绍新疆,提起新疆,她充满了自豪。“我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大家都能康复起来,我们大美新疆欢迎全国各地的客人来游玩。”巴依尔充满期待。 巴哈尔古丽·布代西: 贴心服务温暖患者 “第一天上班时,说不紧张是假的,会担心有被感染的风险。可真正进入了角色,就没时间想了。”新疆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长巴哈尔古丽·布代西说。 大多数患者很焦虑,会不停地问什么时候能好、什么时候能出院。为了安抚患者,巴哈尔古丽一边带着他们咨询医生,一边从生活上给予帮助。 “有位女患者给我说,入院好几天了,都没洗过头发,问我能不能给她带点洗发水来。”巴哈尔古丽说,她把微信号留给了患者,便于他们“线上下单”。就这样,一来二去,巴哈尔古丽和大家熟悉起来,除了日常的测量体温、发放口服药物等工作,巴哈尔古丽只要一有时间便会陪患者聊天,教他们跳哈萨克族舞蹈。 在巴哈尔古丽和队员们的努力下,患者放松了许多,也开始说笑了。 每天要穿着三层防护服不停巡视,护目镜上全是雾气,即便这样,患者还是能认出巴哈尔古丽。“虽说我们也不是什么明星,但很多患者提出跟我们合影时,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巴哈尔古丽说。 每天,不管多晚,巴哈尔古丽都会给家里打电话,报平安。她原本想给两个孩子解释自己为什么突然就去了武汉,没想到8岁儿子说:“我知道武汉有人生病了,需要妈妈给他们治病。” “上班第一天,我给患者发药。有位患者本来是躺着的,看我去了,立刻站起来给我鞠躬。”巴哈尔古丽说,“前方有患者的支持,后方有家人的理解,这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