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新疆好故事 | “塔漂”近20年,这个北京人因何留在了帕米尔高原?

时间:2024-03-27 23:58:10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王晶晶

  3月18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慕士塔格路57号,沉寂了一冬天的塔漂咖啡馆热闹起来。刚从广东潮州回到塔县的老板老于,忙着收拾咖啡机坏掉的管路,时不时拧一拧水龙头,让冻住的水管早日化开。

  2022年,北京人老于(右)和四川女孩战空空,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开起了塔漂咖啡馆。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王晶晶摄

  开店3年,每年的第一个客人都是隔壁邻居孜亚迪玛·道来提买买提,可她却不是来喝咖啡的。“大娘说我太瘦了,总给我送她自己打的柴火馕,吃到她的馕,我也才算是真的回到新疆了。”老于说。

  作为在塔县生活近20年的资深“塔漂”(指因为喜欢塔县而留下来的外地人),2007年,老于买下这个小院,每年在高原生活7个月。

  老于家在北京,他家的一面墙上贴着几十张他来塔县办边境通行证的照片,最早的一张是2005年。第一次来,是因为他看了一部介绍鹰笛的纪录片,这一来,就被深深吸引。

  3月18日,老于带着记者参观了他在塔县的家。近20年来,他通过图片和收藏记录着帕米尔高原的故事。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王晶晶摄

  那时,外地人大多都会住进县城最高的建筑——3层楼的慕士塔格宾馆,宾馆的侧面就是商业街,当地人需要的一切,都能在这条街上买到。

  老于想骑自行车去距离县城100公里的红其拉甫,他把破烂的自行车推到街上找人维修,老乡们听说原委,纷纷跑来帮忙。这家找个扳手,那家找个螺丝,就这样,一条街的人齐心协力,终于帮老于把自行车修好了。

  这次骑行后,老于决定,用30年时间记录帕米尔高原,并真正融入这里的生活。“没开咖啡馆前,我是帕米尔自然、人文风景的专职摄影师。”老于说,2015年前,他都拍胶片,至今家里保留着大量的胶片。

  老于曾经拍摄的大同乡小女孩。本人提供

  咖啡馆后面,5间房里满墙的照片、老物件,讲述着老于和帕米尔高原的故事。近20年坚持拍摄老乡们的生活,老于和塔县最偏僻村庄里的人都成了朋友,“经常住老乡家,一开始不拍,住几天熟悉了,他们就比较配合了,这样的照片,才能记录最真实的状态。”

  2022年,老于和同为“塔漂”的四川女孩战空空一起,改造了小院,开起了塔漂咖啡馆,“开始就是为了自己喝咖啡方便,没啥客人。”

  老于最喜欢的照片中,有一个穿着传统服饰的塔吉克族小姑娘,他一直想找到这个孩子,去拍她现在的样子。渐渐,一些老乡也来喝咖啡,聊得投机,老于就邀请村民去家里看他的收藏,“有个大同乡的女孩说,照片上那个小女孩是她妹妹,现在已经考上大学了,我们都挺感慨,他们也没想到居然我的家里有他们熟悉的面孔,很亲切。”

  老于高兴了,就会领着各地游客去后院看他的收藏。马尔洋乡驿站里的壁炉、大同乡的树杈木楼梯、村民驱赶羊群用的投石器……“他房子里的东西,好多都是我年轻时候才能看到,这个孩子太有心了。”70岁的邻居孜亚迪玛说。

  3月18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慕士塔格路57号,沉寂了一冬天的塔漂咖啡馆热闹起来。石榴云/新疆日报 记者王晶晶摄

  孜亚迪玛是在老于开咖啡馆那年搬来的,她在家门口打馕,加了豌豆粉的馕做好了,她送给老于,老于咬了一口,笑着说好吃。“他爱吃,所以只要我打馕就要给他送。”她说,“家里的网坏了、电视没信号了,儿女住得远,都是小于帮我调,我也没啥能感谢他的,就给他送馕、酸奶、奶酪,我觉得好吃的都要给他送。”就这样,老于家书房、橱柜里总放着一摞摞干馕。“大娘老送,不收就生气,这是大娘的心意。”老于说。

  2023年,在营业一年多以后,塔漂咖啡馆随着喀什旅游的升温而爆火网络,成为很多人去塔县必打卡的地方。顾客称这里为中国最西边的咖啡馆,店门口白色墙上写着营业时间:10点到不一定。“大部分客人是第一次上帕米尔高原,很有可能也是最后一次,我不能让他们失望。”老于说。

  从专职的纪实摄影师,变成了如今专职的咖啡师,老于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去他最熟悉的村子里记录那里的人,“我设想的30年目标转瞬即逝,我会珍惜在这里的每一天。”

  责任编辑:秦金俐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