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杰文津 拍热扎提·阿不都 “疆龄”一年啦! 2023年7月18日,第十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援疆干部人才抵达新疆,加上先期到位的地方援疆干部人才,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共4700余人奋战于天山南北。 一年来,他们始终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援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出色地回答了“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什么?”的时代之问,为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奉献了独有的援疆力量! 当好新疆人:懂新疆、为新疆、爱新疆 “吸着氧气啃着馕,拔掉针头走边疆。”这是交通运输部援疆干部同保的工作常态。 2023年7月18日,作为第十一批中央和国家机关援疆干部,同保在自治区交通建设管理局任党委委员、副局长,同时兼任高原公路项目前方指挥部总指挥长。 项目位于昆仑山和喀喇昆仑山脉,这里海拔高、氧气少、条件苦,沿线翻越的达坂海拔多在5000米以上,其中的阿卡孜达坂号称“连猴子都爬不过去的雪山”,是新疆公路项目建设难度最大、路况最艰险、环境最恶劣的地方之一。 高原项目点与点之间距离很远,一面忍受着缺氧带来的高反不适,一面每天披星戴月地跑近千公里是常有的事。同保说,最多的一天他在施工便道上跑了1167公里,沿途翻越5000米以上的达坂6座,一天之内越野车轮胎换了两次。2024年初,他因病正在后方输液治疗,接到做好春季高原公路保通工作通知后,立即动身赶往前方指挥部投入工作。饿了就蹲在路边啃馕,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儿,经过连续7天高强度工作,公路保通任务圆满完成。 “一次援疆路,一生新疆人”——这是援疆干部人才的自我定位。 他们绝大多数不是新疆人,不少人甚至是第一次来新疆,但是,一踏上新疆这片广袤的大地,他们像热爱自己的故乡一样,热爱这片土地,建设这片土地。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是国家体育总局援疆干部翟伟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作为一个“新”新疆人为建设“第二故乡”所努力的方向。 一年来,他充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综合协调工作的优势,为新疆争取的全民健身领域资金较上一年度翻了一番,不但在71个县(市、区)建设了县级多功能运动场地,实现了全疆县级多功能运动场地全覆盖,还实施了61个乡镇(街道)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着力补上基层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短板。 “这一年新疆在国内外竞技场上涌现出一批好样的运动员,他们都成了新疆的亮眼风景,为新疆在全球争光。我希望能通过体育援疆更多惠及大众、成就英才。”翟伟说。 三年很短,但援疆干部人才此后余生,都会眷恋新疆。虽然有一天要离开,但本领要留下。 “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我在自己负责的科室带了5名徒弟,我要利用这宝贵的时间,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经验传授给他们。”江苏省南京市援疆医疗专家、伊宁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张晓峰说。一年多来,身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心血管专科联盟组长的他,以师带徒方式,带领科室成员实施了500余台手术,并到周边县市医疗机构带头实施了上百台手术。 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前方指挥部工作人员表示,江苏援疆把“组团式”医疗援疆作为智力援疆的重要抓手,积极打造“苏医生在行动”医疗援疆工作品牌,在治病救人、临床带教、基层义诊、临床科研、服务群众等方面多维度全方位发力。一位位“苏医生”走到哪里,就把医疗技术和临床经验留到哪里。 在新疆,人们把敢掏心窝子、敢担当、敢奉献的人称为“儿子娃娃”。这个词里,除了一份对“赤子之心”的褒赞,更有一份将新疆家乡视作母亲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眷恋。 天山升明月,何曾是两乡。10年来,5批次共2.1万名干部人才,9万余名教育、科技、医疗等紧缺急需柔性人才接续援疆,他们把天山南北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视作家乡,用做新疆的“儿子娃娃”自勉,往难处做事、往细处谋事、往深处成事,用不凡业绩谱写了报效祖国、建设边疆的人生乐章。 做好新疆事:守正创新 步履不歇 7月13日,一场跨越5000余公里的远程机器人辅助肺部肿瘤根治手术,在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与上海市胸科医院合作下成功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