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何 军 喀萨古丽·艾合麦提尼亚孜乘坐的火车,在行驶20多个小时后,缓缓地停靠在乌鲁木齐站。 这是她第二次来乌鲁木齐,4年前在这个地方住了半个月就喜欢上了,这次她要留下工作,开启一段新的人生。 “我的家乡人均耕地不到1亩,要想脱贫,就业才是最好的办法。”她说。 喀萨古丽生活了22年的和田地区墨玉县,是新疆剩余10个未摘帽贫困县中未脱贫人数最多的地方。 她的家中6口人,除父母外还有3个弟弟。近几年,在扶贫优惠政策的支持下,一家人种了6亩地、养了5头牛,收入相比之前几近翻番。无奈孩子太多,加上母亲身体不好,家里还是没能摆脱掉贫困。 正是因为贫困,喀萨古丽曾与向往的大学生活擦肩而过。 2016年高考,她考的分数够上一所不错的本科学校。可是,看到成绩单的父母却高兴不起来,虽然学费、住宿费有国家补助,但每月的生活开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最终,她留在家里帮忙挣钱。身材弱小的喀萨古丽,却不轻易被命运的坎坷击倒,正如自己的维吾尔语名字——勇敢的花朵。 此后,她悉心照顾着妈妈和两个弟弟,还经常到父亲打工的建筑工地搬砖。 “我的目标是当一名工程预算师,在工地既能赚钱还能学到东西。”她坚信,只要有理想,总会等到成功的一天。 由于交流能力强、熟悉电脑操作,“访惠聚”驻村工作队让喀萨古丽到村委会当了一名会计助理,能歌善舞的她还是村里各类文艺活动的主持人。 得到去乌鲁木齐就业的消息,喀萨古丽和父母商量后,找到村里的第一书记,表达自己想去的愿望。 “书记很支持,还让我放心家里,有事村里会去帮忙。”她说,出发之前,村干部指导我与新单位签订了劳务合同,县上还集中即将去就业的人员进行了一次防疫培训,给每个人免费发了行李袋和新衣服。 尽管还未脱贫,但家里的不断变好让喀萨古丽对未来充满希望。在国家的补贴下,一家人不但住进了新房,还修缮了庭院。上大学的弟弟每年能领到3000元的国家补助,另外两个还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弟弟上学更是不掏一分钱。 而对于自己,即将去上班的单位是一家工程建筑类企业,正好兴趣对口。 每个月工资2000至4000元不等,好好干的话全家今年肯定能脱贫。她说,等到家里脱贫,再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喀萨古丽随身带到乌鲁木齐的行李箱里,除了换洗的衣服和日常生活用品外,还有一摞书和笔记本,笔记本上写满了摘录的文字和符号。 春天的脚步已悄然走来。相信不久后,勇敢的花朵会盛开。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3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