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 “感谢你们,帮我解开了多年的心结。”8月16日,在奎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当原奎屯市益民食品厂职工王凤港拿到市财政6.4万元补偿款时,他双手握住奎屯市人社局副局长王邕的手,开心得像个孩子。 2018年4月,王凤港以灵活就业人员申请退休时,发现人事档案严重缺件。为不影响其领取退休待遇,奎屯市人社局先按实际缴费为其办理了退休手续,随后在奎屯市发改委、商务局、人民法院等部门的协助下,帮他找回了6年工龄,但仍有3年知青工龄因证据不足无法认定。 2024年7月17日,此事进入“办不成事”议事程序后,奎屯市人民政府根据调查结论,结合王凤港损失的工龄、余命年等要素核算,兑现了6.4万元的一次性经济补偿。 
8月15日,奎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约谈欠薪企业负责人,当日追回拖欠薪资73万元。翟浩宏摄 “办不成事”议事制度是奎屯市人民政府2024年1月推出的,是为解决群众办事遇政策盲点、落实堵点所采取的一种议事方式,其目的是想尽办法帮助群众化解难题。为充分发挥部门和个人能动性,奎屯市人民政府还将“办不成事”议事制度作为单位评优、个人评先的加分项列入考核。 “职工档案缺失,明显是企业管理出了问题。现在企业破产了,政府就该承担起‘兜底’的责任。”奎屯市常务副市长刘振伟说,过去一个部门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可联合多部门创造条件解决;政策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采取政府研判“兜底”解决。 2023年12月,一次意外交通事故导致杨忠九级伤残后,他与单位解除了劳动关系,后期相关赔偿无法落实。此事进入“办不成事”议事程序后,奎屯市人社局、市人民法院、市总工会联合督办,第一时间约谈了用工单位,当面讲明法律责任和不利后果。最终用人单位很快兑现了杨忠一次性各项工伤保险待遇105000元。 “如果没有组织的帮助,我这场官司必输无疑。”提起曾经的维权过程,今年56岁的杨忠眼泪在眼眶直打转。 如今,“办不成事”议事已成为促使群众办成事最有效的“处方”。截至目前,奎屯市有265件“办不成事”在多部门协同努力下得到了解决,22件无政策依据诉求得到政府“兜底”化解。
责任编辑:余若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