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晴。备课中间查阅了很多论文和参考材料,深感之前对鸦片战争的挖掘太浮于表面。很多细节想和学生们分享,但因课时限制未能补充更多。 2024年12月30日,多云。今天和2班的孩子们一起举行了元旦联欢。回到办公室,我惊喜地发现了满桌的香蕉、橘子、饼干、棒棒糖,谢谢学生们的爱心投喂! 2025年3月14日,晴。上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和老师们一起来到了“葡萄之乡”喀瓦克。 首都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墨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历史老师王晨晗在|《晨甸甸的支教日记》中这样写道…… 

晨曦微露 晗光初照 王晨晗,是首都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担任和田地区墨玉县第二中学八年级历史老师,她的故事,是无数支教者故事的缩影,展现了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报效祖国、服务边疆的坚定抉择。 
在加入首都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之前,王晨晗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有半个月的支教经历,正是那次经历让她深刻感受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2023年9月29日,她正式加入首都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开始了她的支教生涯。 
春风过处 繁花如星 在墨玉县,王晨晗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逐渐找到了教学的节奏和方法。她的日记中记录了与学生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学生们每一次的进步和成长都凝聚着她的努力和坚持。 王晨晗的教学理念是“教中学,学中教”。“我希望通过历史教学,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从学生们的反馈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采访中,王晨晗说道。 支教过程中,王晨晗和学子们一起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堂公开课。虽然这堂课并没有达到她预想中的效果,老师们也在评课过程中点出了她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所有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她更懂得放慢脚步、倾听回答,在课堂上更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她觉得,“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体现”。 
同心共情 石榴花开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王晨晗感受到了同心共情的力量。学生在作文里写下“我最喜欢的老师是我的历史老师”;发烧讲课时,一向喜欢吵吵闹闹的班级变得格外安静;元旦联欢会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在桌子上堆着零食山……与这些吵吵嚷嚷但淳朴直率的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都让王晨晗收获了幸福和快乐。 
朝阳初升,远望大漠孤烟。身处戈壁沙漠的这群孩子们最常走的路是“问勇路”,最想看的门是“天安门”,写得最好的字是“中国”。王晨晗坚信,在无数晨曦之光的汇聚下,和田的“沙漠玫瑰”终会迎风破土、傲然盛放。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学子,因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奔赴山川湖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说出那句“同学们好”;她也坚信,若干年后,当自己重新翻阅这本《晨甸甸的支教日记》,一路收获的深思、体悟、幸福、感动浮现眼前时,“晨曦”之光将照印自己的赤子之心,永不褪色。 (墨玉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飞)
责任编辑:张心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