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春华 当阿尔孜古丽·如苏力在新疆瑞业智能织造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娴熟地操作着电动缝纫机,阿勒泰市红墩镇巧手手工艺品工作室负责人黄彩霞正带领绣娘们赶制着发往民宿的订单;当四川籍农民工刘建平戴好崭新的安全帽进入沙湾市一处项目工地,作为高层次引进人才来到新疆的姬乙雄也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里忙碌着……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新疆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利好,促进产业发展、吸引经营主体落地,为吸纳就业培植沃土。今年一季度,通过拓展平台载体、优化就业服务,落实落细促进就业各项政策措施,新疆全力稳定就业总量、扩大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01万人,同比增加2.83%。 随着新疆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祖国版图的西北角,一个充满活力、潜力的区域就业生态圈,正在显现。 政策护航 全年看首季,全局看开局。 83个自治区级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新设经营主体9.51万户……翻开新疆一季度成绩单不难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提振消费、产业发展等提质增效,正在以点的突破带动面的整体提升。 发展的“硬道理”,同样是增长的“新优势”。眼下,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建设蹄疾步稳,人、财、物等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向新疆集聚。 然而,要把要素集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就业的新空间,需要政策保驾护航。 4月13日,在巴楚县一家纺织厂内,600余名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着。借助新疆人社一体化信息平台,巴楚县人社部门对这家企业享受政策补贴情况进行梳理排查,做到“直补快办”。 “仅纺织服装企业社保补贴这一项,我们就享受了624人次,总计金额约61.5万余元。”厂长朱海庄说,惠企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吸纳就业的积极性,助力企业达产增效。 和田地区落实社会保险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等各类就业补贴7.76万人次8936.61万元;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落实各类就业补贴4369万元,惠及群众4.3万人次……人社部门通过数字化手段重构政策兑现流程,一系列惠民惠企就业政策精准直达,为企业减负担、增后劲。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保经办服务“疆内通办”等便民政策,为更大范围的劳动力柔性流动破局。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注重保障用工、深入挖掘就业增长潜力,还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新疆深入推进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构建与推进高质量发展、扩大高水平开放相适应的人才服务体系,政策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研究室内,今年2月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姬乙雄,正在忙碌着。 放弃北上广,选择新疆,姬乙雄坦言,除了建设大西北的使命和情怀,他更看重新疆一系列人才政策营造出的更优人才生态环境。 “无论是‘2+5’重点人才计划,还是100亿元人才发展基金,新疆人才政策体系体现了对初期科研工作者的友好,我想在这里踏踏实实做点事。”姬乙雄说。 仅一季度,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就引进高层次人才12名,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核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 “新疆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导向,努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陈志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