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下午,中国新疆一乌兹别克斯坦经贸合作交流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乌方对此次交流会十分重视,派出的访问团规模大、级别高—由乌兹别克斯坦总理带队,能源部部长、矿业和地质部部长、安集延州州长、内阁局长等政要悉数出席;乌兹别克斯坦旅游委员会、纺织工业协会、化工集团、皮革工业协会、电子工业协会代表就相关领域进行热情推介。 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友好交往跨越千年、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建交33年来,双方始终以诚相待、以信相交。 过去一年,习近平主席同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两度会晤,将中乌关系提升到“新时代全天候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乌经贸投资硕果累累、互利合作走深走实、人员往来日益密切。特别是中吉乌铁路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为双边关系和地区合作注入了新动能,也为中国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深化地方间合作带来了新机遇。 中国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务实合作具有坚实基础、互补优势和广阔前景。近年来,双方交流合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现代农业、医药健康、数字技术等领域合作深入开展,乌鲁木齐—费尔干纳直航开通,人员往来更加便利,金融领域跨境人民币清算、“中亚速汇通”跨境汇款实施,为两地经贸往来提供了有力支持。去年,双方还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地方合作论坛,在经贸投资、互联互通、人文交流等领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未来双方深化地方间互利合作还有哪些领域有潜力可挖?根据本次会议双方所交流的内容,可以总结出六大具有广阔合作空间的领域。 加大力度推进物流领域合作 物流,是连接贸易往来的动脉。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面向中亚的重要门户,拥有多个对外开放口岸。而乌兹别克斯坦虽为内陆国家,但地处中亚中心位置,区位优势明显。 中吉乌铁路正式开工,对于加速拉动中亚地区在贸易、制造业等领域的全方位发展意义重大。这条起自中国新疆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终至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的铁路,一旦建成通车,将大大缩短中国与中亚、欧洲的运输距离和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成为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届时,新疆的优质产品将更便捷地运往乌兹别克斯坦乃至欧洲市场,乌兹别克斯坦的特色商品也能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双方应当用好这个历史性战略契机,加大物流领域的合作力度。 共同开发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 乌兹别克斯坦太阳能、风能等资源丰富,正加快推动绿色经济转型。新疆风电、光伏领域技术先进,拥有特变电工、金风科技等实力强劲的企业。 中国能建新疆院总承包管理实施的中国援乌兹别克斯坦风电站项目,便是双方合作的生动体现。该项目位于塔什干州恰尔瓦克区,建成后将为当地提供清洁电力,助力乌兹别克斯坦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向绿色低碳发展迈进。 未来,双方还可以在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能源存储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进一步合作,共同开发可再生能源基地,让清洁能源惠及更多民众。 加强棉花纺织产业链优势互补 乌兹别克斯坦是全球第五大棉花生产国,棉花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新疆则是中国的棉纺产业重地,拥有众多技术成熟的纺织企业,在纺织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方面优势明显。 新疆的纺织企业能够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乌兹别克斯坦,帮助其提升纺织产业的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助力当地纺织产业链转型升级。 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基石。当前,乌兹别克斯坦正在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中国是基建大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方面有很多先进经验。 新疆基建领域企业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式,参与乌兹别克斯坦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对双方来说都是重大利好。 如在交通领域,加强公路建设合作,完善跨境公路网络,提高公路运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共同推进油气管道、电网等建设,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通过加强合作提升通信网络覆盖和服务水平,为双方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提供有力支持等。 扩大特色经济作物产业领域合作 新疆辣椒等经济作物市场口碑和产业发展基础好,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的农业生产大国,正在发展外向型出口农业,在这个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在特色经济作物品种选育、种植技术交流、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双方亦有合作空间。例如,加大新疆棉花膜下滴灌高效种植技术在乌兹别克斯坦的推广应用,提高其棉花产量和质量;乌兹别克斯坦的优质水果品种也可以引入新疆进行试种和改良。同时,共同拓展农产品贸易渠道,加强农产品加工合作,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互利共赢。 促进教育领域合作 教育是增进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中国新疆与乌兹别克斯坦在教育领域来往密切。新疆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奖学金留学生名额,乌兹别克斯坦来疆留学人数不断攀升,其国内也掀起“中文热”,促进了双方人文交流。 针对各自产业发展需求,积极鼓励双方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互派学生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加强学术科研合作;搭建联合科研平台,鼓励共同申报项目、分享成果,围绕干旱区农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等课题联合研究。多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增进文化理解。 通过教育合作,培养出更多知华、友华的人才,为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奠定坚实人才基础。(文/刘翔)
责任编辑: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