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时事

总书记给他们回信了……青春在西部闪光

时间:2025-05-04 21:54:26  来源:石榴云  作者:石榴云

  “你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边疆地区教书育人,在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也得到历练和成长。”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

  总书记在信中的殷切寄语令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图片

  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前排左起:张阳帆、廖佳丽、覃聪玟、兰佳惠、平李棋、黄少竹、冉雪群、高潮、姚智戈、闫泽峰;中排左起:熊丹妮、王艺枝、努尔比耶·热合曼、高淑贤、李磊、苏魏兵、王俊文;后排左起:麦麦提伊敏·库迪热提、李轲凡、王天瑞、王鹏飞、裴高渲、田狂。谢依特小学供图

  谢依特小学是一所距离边境线47公里、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的村级小学,2022年8月成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近日,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给总书记写信,汇报戍边支教的情况和体会,表达扎根西部、服务边疆的决心。

  ‍‍  “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工作,倾心关切青年成长,鼓励青年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西部建设者。

  在时间的刻度里,有一些温暖瞬间,对于那些扎根新疆的广大青年而言,无比珍贵,永远不会忘记。

图片

  河北保定学院且末支教服务队首批15名毕业生奔赴且末县前夕在母校合影。

  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的毕业生李桂芝与她的同学们一起响应国家号召,奔赴且末县等西部地区基层支教。14年后,这群青年教师将他们在西部的发展见闻写成信汇报给习近平总书记。令他们惊喜的是,没过多久就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总书记在回信中写道:“我在西部地区生活过,深知那里的孩子渴求知识,那里的发展需要人才。”他勉励支教青年:“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服务人民、奉献祖国,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

  2020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首届毕业生离校之际,118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的毕业生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大学四年学习和思想上的收获,表达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坚强决心。

  2020年7月7日,总书记给118名同学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全国广大高校毕业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不畏艰难险阻,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青春应该在哪里绽放?

  如今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

  到西部、到乡村、到基层志愿服务

  无私奉献

  翻开新疆历史,自治区成立70年来,每个时期都有很多热血青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建设美丽新疆作出巨大贡献。

  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

  走进他们的青年时代

  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杜银娃

图片

  杜银娃,1932年出生于甘肃省武山县,在新疆工作期间多次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自治区成立那年,杜银娃23岁,在新疆第一座现代化火力发电厂担任锅炉工。这是电厂最辛苦的岗位,上煤、除渣、打焦都是强体力劳动。他带领班组开创“勤检查、勤调整、勤联系、勤维护、勤汇报”工作方法,为发电厂生产一线树立科学管理典范。

  他观察锅炉运行情况,仔细记录每一时段的投煤量、炉温、主汽温度、引送风等数据,不断调整锅炉燃烧方式、进行技术革新,将锅炉煤耗由每千瓦时1400克,降低到1955年的590克,节约了发电成本。

  金茂芳

图片

  金茂芳,1933年生,山东济宁人,新中国首位女拖拉机手,第三版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肖像原型之一。

  金茂芳20岁那年,在石河子当上了拖拉机手。她和伙伴们白天黑夜连轴转,机器不歇人不歇,累了就靠着拖拉机打个盹儿。23岁时,金茂芳获得兵团“二级英雄模范”、兵团“12面红旗”之一等多项荣誉。

  1958年至1964年,金茂芳担任莫特斯机车组组长,在这7年里,她竟完成了20年的任务,节约油料52145公斤,节约费用开支8万多元。后来,她驾驶过的拖拉机被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收藏,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魏德友

图片

  魏德友,1940年生,山东沂水人,“七一勋章”获得者,为国巡边50多年,总里程达20多万公里。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和战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来到兵团第九师161团屯垦戍边。后来,他和妻子便把家安在了边境一线。那是一片戈壁荒滩,小风天天有,大风埋人骨,冬季积雪可深达1米,夏天蚊虫肆虐。

  在最好的青春岁月,魏德友夫妻住在简陋的地窝子里,一边守护边境的安全,一边用辛勤劳动改变现状,让戈壁荒滩有了庄稼地、林带、草场。他每天沿着边境线来回巡逻十几公里,脚下的每一寸草地、远山的每一道腰线,早已深深刻在心田。

  吴登云

图片

  吴登云,1940年生,江苏高邮人,22岁投身边疆医疗事业,“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3岁的吴登云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毅然投身边疆医疗事业,来到乌恰县。这里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牧民缺医少药,他每年都要花三四个月时间到牧区巡诊和防疫,有时为了一个病人,要走几天的山路。

  1971年12月,一名幼童被严重烧伤,需要进行植皮手术。吴登云自行注射麻药,从自己身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植在孩子身上。几十年来,他一直这样视患者如亲人,走遍乌恰县所有村子和牧场,千方百计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海力其汗·玉素甫

图片

  海力其汗·玉素甫,1947年生,扎根基层50余年,专注葡萄种植技术研究与推广,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1979年,吐鲁番县(现高昌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葡萄生产基地,32岁的海力其汗·玉素甫主动承担去亚尔乡(现亚尔镇)推广葡萄种植技术的任务。她建了一个小型示范园,边进行优化葡萄种植技术的试验,边举办现场学习班推广新技术。

  海力其汗常骑着自行车挨个村子转,看到谁家葡萄地里有人,就过去讲田间管理技术。1982年,她建的小型示范园取得3年就结果丰产的成绩,比农民按老办法种了七八年的果园产量高很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葡萄的积极性。

  孙 超

图片

  孙超,1979年生,河北高碑店人,创造了高原种菜的奇迹,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1996年,17岁的孙超参军来到帕米尔高原上的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2019年转隶为红其拉甫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那时,受限于技术,帕米尔高原冬季很难种活蔬菜,人们吃菜要从喀什市运来,山高路远、运送时间长。官兵们因为经常吃不到新鲜蔬菜,导致脱发、嘴角溃烂、手脚蜕皮。

  孙超和战友们将营房院子里的石头挖走,再从几十公里外运回土壤填到挖走石头的地里,建成一座温室大棚,又花了5年时间钻研高寒地区蔬菜种植知识,终于在2002年,改写了帕米尔高原冬季无法种植蔬菜的历史。

  库尔班·尼亚孜

图片

  库尔班·尼亚孜,1964年生,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小学,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

  库尔班·尼亚孜,是乌什县依麻木镇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当他回到家乡,看见乡亲们落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很是着急。2003年,库尔班用创业挣来的60万元创办了一所民办小学。

  学校自行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设国学课堂、教孩子们读古诗词、唱京剧、练书法,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后来,库尔班又投资在依麻木镇打造中华文化大院,给广大群众提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刘 远

图片

  刘远,1980年出生于哈密市,新疆第一代动车司机,数十次完成国家、自治区、国铁集团各项专列牵引任务。

  刘远19岁那年,成为一名内燃机车司机。后来为当上动车司机,他刻苦学习动车组驾驶技术,学习记录和心得体会写满13个本子,还与其他技术人员编制了多项作业标准和安全管理制度。每天值乘结束后,他就在测试车上进行高强度操作练习,将操纵流程深深刻在脑海。

  2014年11月16日,新疆首条高速铁路——兰新高铁新疆段开通运营,这天,作为新疆高铁第一代动车组司机,刘远驾驶CRH2“和谐号”动车组飞驰在新疆大地上。

  海尼扎提·托呼提

图片

  海尼扎提·托呼提,一名80后青年创业者,爆火短剧《石榴熟了》系列作品主要创始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海尼扎提·托呼提读大学时开始创业,30岁时创办了公司。2016年夏天,他被“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句话打动,迫切想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民族团结贡献一份力量。

  海尼扎提将“石榴精神”作为公司文化品牌,创办“石榴熟了”剧组,从此,他和团队在短剧赛道一路“狂飙”,接连拍摄了短剧《石榴熟了》、微电影《多米诺效应》、扶贫短剧《于田亚克西》等,用接地气的方式讲述新疆人的日常生活、宣传正能量,受到无数网友点赞认可。

  李 杨

图片

  李杨,1988年出生,新疆日报社(集团)高级记者,她以笔为刀冲锋在涉疆舆论斗争一线,获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在看不见硝烟的国际舆论场上,美西方势力频频制造所谓“新疆议题”,恶意诋毁中国新疆人权状况,企图“操纵和主导全球涉疆叙事”。李杨迎难而上开展舆论斗争,有力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2020年和2021年,由李杨主笔的通讯《大山深处走出最美“古丽”》《“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太幸福了!”》,真实反映新疆各族群众基本人权得到充分保障的实际情况,成为打向美西方反华势力的一记耳光,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在历史长河中

  还有无数人奋勇向前

  为建设新疆奉献了青春

  许多人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

  也有很多人连一张照片都没曾留下

  他们的青春接力

  换来今日之蓬勃发展的新疆

  向他们致敬!

  (文/王娜)

‍‍ 

  责任编辑:余若琪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中共独山子区第十届委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的红砖房
【小微心语】装满回忆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从70%到95%!十年攻坚,终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已开放(附时间表)
独山子文化体育场馆均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